近日外圍股市回升,加上美國經濟數據有改善,港股亦隨美股造好,焦點再次集中在幾隻大藍籌股,其餘二三線股份走勢則個別發展,特別是招股活動,在細價股股災後,復有證監會對歐亞農業(932)保薦人進行調查,二三線股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已降至近幾年最低點。
投資者對新股所存的憂慮,除了部份新股在上市後不久即因管理層投資失誤而錄得龐大虧損外,近期多隻股份連番發出虛假盈利公布,投資者買入該類股份,隨時有機會血本無歸,因此,近期即使是有盈利貢獻的企業,假如派息欠奉的話,亦可能會成為機構投資者拋售的對象。
其實,過去幾年大部份投資者之收入都是來自資本增值部份,從股息中所獲之收益只佔一小部份,有部份企業由於擁有獨特的性質,甚至毋須派息,亦能吸引到投資者投入新資金。對於一般散戶而言,由於兩類收益均可以免稅,理論上該兩類收益是無分別的。
但以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部份退休基金經理)的角度來看,一間上市企業除了要有盈利紀錄外,派息紀錄亦是其中一個主要的考慮因素,原因是機構投資者持有股份的時間會較長,不會在股份價格上升時即時沽售,所以對上市公司的股息收益較為着重,因此,若企業沒有股息派發的話,反而成為換馬至其他有派息機會的股份的原因。
以上市企業的角度而言,派發股息的資金來源,大部份是來自該年的營運利潤,又或者是過去所餘下的保留盈利,企業一旦派發股息,令到需要額外集資的機會上升,成本亦可能會因而增加,因此除非企業未有較可觀的投資項目,否則不會派發大量股息。
不過由於保險業及強積金的發展迅速,企業為求要滿足該類機構投資者的要求,可能會主動增發股息比率來吸引新資金,但這樣做到底會對股市帶來好處或壞處,現時未是合適的時間作出結論。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 彭偉新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