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下滑,擁有最多股東的地鐵公司(066)終跌破招股價。但服務香港逾二十載的地鐵正冀求透過不斷改變,尤其是重新包裝旗下車站內的商用設施,希望令車站由運輸系統,變為兼容消費和飲食的小商場。「這一方面可提高地鐵整體服務質素,另可增加收入。」地鐵市場及業務拓展經理楊美珍指出,發掘地鐵站裏的商機,本身對地鐵公司的品牌,也起着微妙作用。 記者:丘倩瑜
經常來往中環地鐵站的市民一定會發覺,這個站在數月間起了很大變化。顏色柔和的玻璃牆身中,透現出條理的波浪紋,不再是傳統的紅色紙皮石。商舖種類亦增多,包括售賣書籍光碟、護膚用品,甚至賣咖啡、飯盒等,都可在地鐵站裏找到。
這麼大的變化,並不是一時三刻改變過來的。楊美珍在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地鐵公司在2001年初開始策劃翻新工程,並於同年12月開始動工,今年7月順利完成,耗資數千萬元,當中包括改善設施、增設商舖等。
「公司經過分析本身的特質,市民及商戶的需要,然後才作出此決定。從前,地鐵有商舖已經算幾好了,現在卻不同,外面的商場又大又靚,故地鐵不能單靠設置商舖,還要在環境、布置等方面,花點心思,以防被比下去。中環站是個好例子,店舖的數目、排列以及裝修都作出了很大的變動。至今,乘客和租戶反應都正面。」她簡簡單單介紹了地鐵以乘客為本的市場策略。「當然,在各個地鐵站的改善工程中,仍以中環站的規模最龐大的。」
中環站並不是唯一經歷變化的。地鐵公司計劃在彩虹站和太子站進行類似大型商舖翻新工程,預料明年動工。其他地鐵站,也會陸續有大、小規模的改善工程。
楊美珍續稱:「十年前,地鐵與《Recruit》合作推出招聘雜誌,也就是因為有人說:『坐地鐵好穩定呀,不過無嘢做。』於是地鐵便首次在站內派發免費雜誌。其他改善和翻新工程也一樣。」
事實上,廣告、報章派發合約與地鐵站攤位租金等其他業務收入,於截至去年12月底止財政年度,便佔地鐵總收入約12.82%,相當於近10億元,其中車站小商店租金收入便微升2%,相對廣告收入的15%減幅,也就是多年成功市場策略的回報。
DBS唯高達證券董事梁偉源認為,廣告及租金收入對地鐵整體盈利來說只是一個相對較小的數目,但因為車費收入未來難望有可觀增長,加上地產項目的貢獻受到樓市影響而較波動,故此有必要開闢另一些較穩定的收益來源,重新包裝旗下站內商舖也是合理的舉動。不過,他相信此舉對地鐵的投資價值影響輕微,以現股價9元計算,短線吸納力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