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羅文對香港樂壇貢獻良多,而他對歌曲的演繹方法,更改變了不少人對廣東歌的看法。社會學者則稱讚羅文把通俗文化昇華至高檔次藝術的努力,功不可沒。
資深作詞人鄭國江說:「羅文對香港樂壇貢獻好大,係香港樂壇嘅中流砥柱,佢最初係唱英文歌同國語歌,後來方轉唱廣東歌,所以演繹方法好有舞台感,改變咗好多人對廣東歌嘅睇法;羅文工作態度好認真,精益求精,實在值得後輩學習。」
羅文對社會的貢獻還在於推動粵語流行曲方面。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何國良說,羅文在七十年代通過《書劍恩仇錄》及《小李飛刀》等歌曲,令粵語流行曲在香港奠下重要位置,尤其是他字正腔圓的唱腔,至今還是香港歌壇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記。
何國良說,羅文在後期與中樂團合作,在香港文化中心演繹通俗的粵語流行曲,嘗試把廣東歌推上高檔次的文化領域,這種把社會上不同層次文化融滙的貢獻,似乎並沒有太多人留意得到。
羅文的歌總是牽繫着社會轉變的脈搏,《獅子山下》膾炙人口,理大通識教教育中心首席講師史文鴻說,羅文的歌曲是香港大時代狂潮意識形態的反映,伴隨香港人成長,而《小李飛刀》演繹出來的武俠風範,則是香港人對不安於生活現狀的心理抗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