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把傳媒當成代罪羔羊並不是甚麼新鮮的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政府都有這樣的做法。面對經常失言、經常說錯話的特區政府主要官員來說,傳媒更是最佳的「替死鬼」,他們大概認為,只要把引起爭議、令公眾譁然的話說成是傳媒惹的禍就能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就像甚麼事都沒發生一樣。
最新的例子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他昨天向立法會議員解釋為何在削減基建開支問題上前言不對後語時就把責任推在傳媒身上,說他只是回應傳媒提問時才說將檢討政府的基建工程,並非刻意發出要削減基建開支的信息。換言之,梁先生並非有心想談基建開支的問題,只是傳媒問上了他才說的;若果傳媒不問,梁先生就不會鬧出「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的風波。
這樣的說法表面上好像可以把責任都推得一乾二淨、好像可以把風波都變成傳媒惹的禍;然而實質上卻暴露了梁先生說話不小心、不周詳及不慎言的弊病。若果梁先生不好好改善這種未經深思熟慮就發言的作風,未來不僅會再出現更多語言風波,更會削弱他作為香港財金政策負責人的公信力,對整體社會是沒有好處的。
應該看到,傳媒向官員提問是天經地義的事,特別是像梁先生這樣重要的官員,記者自然千方百計提出不同的問題,希望從梁先生口中得知政府財政政策的新動向。
而梁先生該做的是盡量發出清楚及一貫的信息,不管是維持現有政策或準備改變政策,而不是發出一些讓傳媒「各取所需」的模糊信息,又或是提出一些未經內部醞釀、研究成熟的方案。只有這樣才能減少不必要的誤會、才能避免出現政府高層官員口徑不一致的尷尬情況。
然而梁先生卻在沒有跟其他官員詳細研究下、在沒有深思熟慮下大談削減基建開支以控制財赤的問題、大談要把沒有效益的工程拉下馬的問題,這樣輕率的發言怎能不引發爭議、怎能不令政府其他官員以及立法會議員無所適從呢?可以說,梁先生是整場風波的始作俑者,他怎能反過來把責任推到傳媒身上呢?
去年初當特首委任梁先生為財政司司長時,我們曾建議梁先生效法美國前財長魯賓(RobertRubin)那樣以沉着、冷靜、深思熟慮才發言的作風贏取市場及公眾的信心;現在看來,梁先生不僅沒有學到魯賓的長處,甚至背道而馳;這樣下來,他怎能贏取市場及公眾的信心呢?而當特區政府的財金政策掌舵人贏不到市場及公眾的信心時,他怎能有效應付未來可能再出現的金融市場動盪呢?
(圖)梁錦松居然把失言的責任推到傳媒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