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一沉不起,結構性改革進度緩慢,復甦遙遙無期。美國經濟經歷了10年的繁榮期後,在過去2年亦已回落,股價較高峯期下跌了四成有多,息率亦已降至40年新低,再加上通縮威脅已浮面,令不少市場人士質疑美國會否蹈日本經濟的覆轍。
投資者有此疑慮,原因不難理解。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後所產生的後遺症,無論影響範圍及時間均遠超想像;美國經濟既已洩氣,以美國經濟規模之大,要恢復元氣似乎難度更高。不要忘記,在「非理性亢奮」的帶動下,美國股價PE曾攀升至極不合理的高水平,部份環節亦出現了過度投資的現象。有基金經理上月初才發出警告,指股價雖已回落了4成,PE仍處於不合理高水平,勸喻投資者毋須急於趁低吸納。
在前車可鑑下,聯儲局及美國經濟政策負責人是否應檢討,日本政府在過去十多年所推出的連串刺激經濟方案,為何有如泥牛入海,而息率跌至零厘,對經濟亦無明顯幫助?
我們不妨在此研究美日經濟的分別。不錯,名義上美日兩國皆奉行資本主義。但細心分析下,大家不難發覺,日本的資本主義與美國可謂大相徑庭。
首先,日本的資本市場根本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銀行成為經濟的心臟,接近6成的日本企業借貸均來自銀行,與美國有61%債務取自資本市場明顯有別。要知道資本市場可以更迅速和客觀地反映價格,而以銀行為本的制度滲入了人情,傾向把痛苦延遲。此所以日本有大量早應倒閉的企業仍然苟延殘喘。不肯面對和認真地去解決問題,乃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後遲遲未能翻身的真正原因。
翻看數字,日本企業在80年代瘋狂借貸,把資金投入產業和股市。在股樓價格齊跌後,日本銀行便承受了沉重的呆壞帳,動彈不得。不單如此,銀行不敢亂揮慧劍,一方面是所涉及的債務組合屬天文數字,隨時會導致銀行成為陪葬品,另一方面則涉及社會因素──銀行若向長期客戶迫宮,乃一件對雙方均覺得很丟臉的事情,亦會影響社會穩定。
資本主義的精粹是把資金用於最有用的地方,幫助有需要的企業發展,從中創造工作職位,為整體經濟提供活力。可惜,日本銀行過去10年在政府默許下,一直把資源注入垂死的企業,虛度光陰之餘,更造成資源浪費。類似的情況絕不會在美國出現。
美國資本市場體系採用的是森林定律,經營不善的企業必遭淘汰,人人皆要自己付鈔,絕不會容許自己友資本主義安插其中。相反,日本經濟的致命傷正是不願面對現實,未能及早根治病源。譬如寬鬆貨幣政策及赤字預算,受惠的大部份是已病入膏肓的老牌企業,延長了它們的壽命,卻搶走了好公司的養份,令經濟繁榮所需要的要素,包括健康投資、創造職位、穩健增長等皆有阻滯。
美國經濟近期雖受連串打擊,但亦已採取步驟恢復投資者的信心,包括收緊會計標準、重組鬆散的獨立董事局,並把不少奉行私相授受的自己友資本家送進監房,總算是踏出了正確的一步。既然美國肯把不良企業埋葬,又怎會走日本老路,墮入無底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