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評估香港貨幣制度的實力,便先要了解香港的對外財政狀況。
我一向有閱讀分析貨幣與金融事宜文章及評論的習慣。最近我發覺有不少文章提及聯滙制度,透過了解大家對聯滙的看法,我希望能夠掌握更多資訊,令我們的所言所行更加客觀持平。
在聯滙制度的課題上,我發覺很多文章仍然將阿根廷與香港相提並論。雖然我明白要維持固定滙率,就算有良好的貨幣發行局制度,也要依賴穩健的政策才能落實執行,但阿根廷放棄掛鈎制度已有一段時間,我實在不明白阿根廷與香港兩地之間還有甚麼共通之處?
地理上,全球比阿根廷距離香港更遠的地方不多。大家試想像一下地軸由香港穿越地心,然後在地球另一面穿出來。阿根廷與香港在地理上的距離就是這樣遠,而阿根廷的貨幣與經濟現狀跟香港相距也是這樣遠。
貨幣的強弱,或維持貨幣制度的穩健程度,取決於許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經濟的對外財政狀況。我過去也曾提及這些因素,不過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鈎的課題又再引起大家關注,所以我在這裏再次提出其中四點跟大家討論。
首先,跟少數近期在貨幣環節上出現問題的新興市場情況不同,香港並沒有外債。其對外資產由外滙基金以外滙儲備的形式持有,總額超過1,110億美元,全球排行第五,人均計亦排行第二。此外,香港亦錄得經常帳盈餘,即是說,香港自出口商品與服務所賺取的外滙,超過為進口商品與服務所支付的外滙。
第二,本港銀行體系的外幣資產比外幣負債多。截至2001年底,銀行體系的外幣資產與外幣負債分別為4,400億美元及4,150億美元,而且有關資產的流動性相對地高。因此,當外幣負債到期時,銀行體系自能應付裕如。
第三,儘管有關數字可能不夠全面,但相信香港非銀行私營機構的外幣資產也遠比外幣負債為多。即使有外債的話,大部份都是來自本港大型公司。這些公司多在海外設有業務,同時亦成功拓展其資金來源至國際市場。此外,這類公司坐擁龐大外幣資產,有能力管理貨幣風險。除此以外,很多在本港經營的外資公司也有向同集團公司借錢投資。這些公司亦有能力管理對港元的風險。至於個人方面,即使數額未必足以支付未來的外幣承擔(如子女的海外教育費等),我相信香港市民的資產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外幣。
第四,香港整體對外金融資產理應遠遠超過對外金融負債。事實上,從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數字來看,亦可以得出同樣結論。於2001年底,香港的對外金融資產淨額達2,720億美元,相當於2001年本地生產總值的166%。這水平是全球之冠。日本的相應數字為35%,在編製同類數字的經濟體系中(雖然有關的經濟體系為數不算很多,但已包括七大工業國及幾個大型主要經濟體系)排行第二。
綜合以上所述,香港的對外財政狀況相當穩健,大家在衡量港元的強弱時,不應忽略這個事實。
任志剛 金融管理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