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問閣下一個理財問題,收入不足之時你會怎麼辦?答案明顯不過,這是小人物的智慧,就是量入為出,節省節省。就算有錢,青年時要為子女預留教育基金,年紀大點要為退休作好安排,節省是個人保守的理財原則,安全有效,傳統上且被視為美德。
但政府理財這種心態,這個經濟體系成功有限,農業社會還可以,財經社會如香港,管理幾千億儲備的財政司也是這種做法,與小公司的會計員又有何分別?有錢不用,無錢裁員,這間公司只會越做越細,終被淘汰掉!
好世界的時候,誰人做財爺都是風風光光,只有在經濟逆境的時間,才見到阿松的經濟學常識是如何不濟。筆者所見,年半以來他與董伯的思維十分一致,是典型的孤寒財主心態,政策片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經濟與民生是一環扣一環,只解決一樣而不理其後果,就猶如用抗生素治病一樣,治好了一樣病,卻生出其他問題。
政府無錢怎辦,是裁員?裁了的人怎辦?有為他們先想想辦法嗎?就是國內也深明為下崗者早作安排的重要性,香港那些高叫裁員有理的人表現得比董伯與阿松更懵、更無知。
基建不搞,自然省錢,經濟會進一步收縮,失業再上升,又怎麼辦?未有兩全其美之計之前,松哥請勿隨口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