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台灣周刊,報道了一個八婆立委,抓到一個姓涂的男人騷擾同性的證據,大力抨擊,後來才發現認錯了人,內容每一個字都看得懂,就不知作者想講些甚麼。
港台兩地的文化,差距是那麼大。當然,他們也看不懂香港的甚麼「冇乜」之類的文字。
近年來也流行起台語化的中文,好在我還懂得閩南話,也認識一點點的日語,才猜得出意思,像即食麵的「一級棒」,是日語「一番Ichiban」形成的,另一包即食麵「一度贊」,是日語的「一等」加上台語的「贊」,即是「好」的意思。兩地文化愈來愈斷層。
隔壁的左丁山喜歡笑台灣人,常說「木宰羊」,是不知道的意思,漢字應該是「無知影」,由閩南語發音演變出的台語。
這都不要緊,台灣人一味熱心於選舉運動,政治的高談闊論令差不多每一個都變成嚴肅刻板,言語糾纏無味,才是致命傷。
大概生活在寶島舒服,節奏緩慢,所寫的文字一句數十,甚至於上百字,中間沒有一個逗點,看得香港人非常之不耐煩。
這種壞習慣從文言文變成白話文時留下,盡量想在一句話中說完整件事,而不發現中國文字的好處,在於句子中任何地方都能停頓,用那麼長的句子,幹鳥?
以為留美留日的年輕人會有一番作為,但學到的又是甚麼莫名其妙的外國比較文學,自己中文根基不打好,還是纏腳布一匹。
看台灣書籍,只能接受高陽、柏揚、王春明等人。新一派的,難得有幾個看得下去。
更糟糕的是一般讀者受了作家的影響,失去了幻想力,看香港所寫的東西,常常問道是真的嗎?從來不享受閱讀的樂趣,也不談好看與不好看,真是無可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