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愛國誤國 - 李怡

李怡專欄:愛國誤國 - 李怡

十十五年前,台灣作家柏楊剛從政治牢獄獲釋不久,就應香港電台之邀來香港作為「開卷有益」徵文比賽的頒獎嘉賓。筆者也就是那時同這位心儀已久的作家見面,並作了一次訪談。在訪談中,當談到「愛國」的問題時,柏楊感慨地說:
「這個國家不能再愛了,再愛就愛死了。」
筆者進一步問他這句話的含意,他說:「你說在天安門這些大人物,他們難道不愛這個國家?但每個人都是用害這個國家的辦法來愛這個國家,用害這個民族的辦法來愛這個民族。」
細想一下,確是如此。「大躍進」、「大煉鋼鐵」,不僅領導人出自愛國的熱誠,老百姓也是以愛國熱誠來回應,這些運動才搞得起來。「超英趕美」,難道沒有熱愛祖國以及希望祖國迅速強大的意味?「寧要核子,不要褲子」,難道不是為了國家安全防衞的目的?不是要擠進核子俱樂部成為世界舉足輕重的一員?文化大革命,上層也許有權力鬥爭的幕後用意,擺在枱面上的,不是說要使中國作為繼續革命的模範,帶領全世界實行共產主義?不是要表現中國的偉大?而當時人民唸叨着的,就是毛語錄的「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可是,所有這些愛國的表現,哪一樣不是在害這個國家,在害這個民族。原因何在?就出在董伯所說的,把愛國視為「天經地義」。

不能只怪「天安門這些大人物」,老百姓的非理性的、以感情為出發點的愛國情操也要負一定責任。許多人想到祖國,就想到它是「一切神聖美麗東西的總稱」,愛國被許多人視為高尚情操,視為「天經地義」。「好也吧,壞也吧,她是我的祖國,我的母親」。而「愛國」,又常常與執政黨與領袖聯在一起。儘管許多人說「愛國」不等於「愛黨」,但反對執政黨通常會被排除在「愛國」行列之外。「好也吧,壞也吧」,都要支持國家的執政者,這就等於把一張空白的支票交給了執政者,任由他們填上多少數字。正是中國人的愛國情操,使專權者可以任意施為。
董伯說,「為了國家好,為了香港好,做這件事(二十三條立法)是天經地義的。」做這件事主觀意願也許是為國家好,香港好,但客觀效果真是可以使國家好、香港好嗎?國家和香港各自得到甚麼好處?沒有立這個法,國家就不安全了嗎?有了這個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更穩固呢,還是受到質疑並瀕臨險境?香港若失去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對國家好、香港好嗎?
天經地義地愛國,正是用害這個國家的辦法來愛這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