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漁農界)黃容根議員昨日指出,「掟茄」是一種有逾一百年歷史的捕魷魚古法,本港漁民廣為採用,由於現時至十一月初都是魷魚產卵季節,漁民早已在西貢、吉澳及馬鞍山一帶海面布下陷阱。
任職漁民的黃容根笑言,早年自己亦曾用此法捕獲魷魚,不過製造「掟茄」的陷阱必須用俗稱「籮兜樹」的樹幹,漁民會將多株約一米長連樹葉樹幹綑綁一起,由於樹幹浮在水面,繩索另一端需綁上石塊固定位置,然後將陷阱放在魷魚出沒的海域。
由於「籮兜樹」樹葉呈網狀散開,雌魷魚會游至葉底匿藏產卵,稍後雄魷魚亦會吸引到來向魚卵授精。漁民會在放下陷阱兩日後回來檢查,若發現有魷魚匿藏葉底,便會在陷阱一角撒網,然後採聲東擊西方法,重力撞擊水面令魷魚受驚游向魚網捕捉。黃容根指出,若是天時地利人和配合,每次最多可捕獲約二百斤魷魚。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