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任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發表有關中文大學及科技大學將會合併的消息,並說合併後的大學能在五年內超越國內北大、清華等世界級大學;他說權在政府,若遇任何阻力,他會「先禮後兵」,任何人如沒有充足理由,不可能反對合併。局長要大學大躍進,高調指導大學的發展方向,使國際投資者覺得香港再進一步邁向計劃經濟,最終導致香港大倒退。
教育統籌局局長的言論,引起傳媒熱烈討論,大致指局長干預大學運作。兩所大學最終是否合併,筆者這局外人不便評論,但對局長的言論實不吐不快。大學整合在國內已推行了一段日子,當中浙江大學是由幾所大學合併而成,規模之大令人刮目,也許是筆者愚昧,從未聽聞浙江大學已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再者,規模較少而舉世知名的大學卻是司空見慣,如加州理工、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等;筆者這井底之蛙實在看不出「大即是好」的道理,更無法理解大學規模與一流地位有甚麼關係。
辦大學當然無錢不行,但有足夠資源亦不一定能成為著名學府,另一方面,資源較缺乏的院校,亦有可能擁有世界知名的學系。儘管教育統籌局局長可以獨攬大權,把全港投放在大學的資源集中在新大學上,恐怕資源還是遠較美國的哈佛大學為低,若新大學不能成為一流大學,局長會否把責任推到資源不足上?要是建立一所世界級大學如局長說的那麼簡單,筆者相信,每一個國家也有能力重點栽培一、兩所超級學府,而諾貝爾獎得獎者理應分布在世界各國。局長的推論,是假大空,還是真知灼見,不言而喻。
教育統籌局局長的驚人語錄中,強調合併是為香港做好事,若不願合併便是捨一流大學不做,而甘心為四、五流大學,因此他要求大學考慮合併,並不是干預大學自主。香港大學民調風波中的主角──鸚鵡家僕,何嘗不是自以為為香港做好事?當日,前中文大學校長漂亮地維護學術自由,更為阻擋特區府政府干預大學自主,築起一道防火牆;古語有云:「聞戰鼓而思良將」,筆者不禁問,是誰送走了前中文大學校長?
事實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在一九六五年成立,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作為政府和大學之間的橋樑,這亦是保護大學自主的防火牆。過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透過改變撥款方式及連綿不絕的評核,干預大學運作,大學校長及學者早有微言;今天教育統籌局局長公然繞過教資會干預大學未來發展,教資會竟然默不作聲,是有負大學所託。
從大學合併事件中,筆者終於看出新領導班子的共同理念,所謂「上行下效」,新局長秉承了特首「不議而決、有錯不改」的作風,他們的構思不須經行政會議討論,亦能對傳媒暢所欲言,若輿論明顯反對,構思便只是極初步的想法讓公眾討論;若構思得到認同,他們便能獨領風騷。特首的愛將大多先斬後奏,並喜歡干預市場運作,現有機制對他們來說沒半點掣肘,甚麼行政會議集體負責制、政策委員會,明顯未能發揮作用。一個不尊重機制的領導班子,怎能讓港人安心?一個不願負責任的政府又怎能得到港人認同?
局長公然伸出「有形魔手」後,因輿論反對而想變成尊重自主的「無形之手」,談何容易。歷史上的大躍進計劃,無不演變成大倒退計劃;教育統籌局局長還是早點撥亂反正,讓事件平息,是非自有公論,逃避責任亦只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