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股東利用實物分派方式,然後私有化部份資產的「始作俑者」相信非泛華科技莫屬。星島集團﹙現稱上海銘源﹚今年7月宣布以實物分派方式,將傳媒業務以1股配1股的比例分派予股東。
由於有關傳媒業務成為非上市資產,星島大股東泛華科技提出以1股星島傳媒換取1.75股泛華,向小股東收購所持星島傳媒股份,最終泛華將星島傳媒私有化。泛華同時將星島集團的上市地位售予上海銘源集團大股東姚原,姚氏同時以每股0.524元向星島集團股東收購手上的星島股權。
表面看來,星島小股東可每股折讓63%收取0.524元及1.75股泛華新股。以泛華停牌前收0.46元計算,每股可以獲得1.32元。不過,非上市的星島傳媒每股資產淨值高達1.535元,以泛華0.46元計算,星島小股東只可收0.8元,折讓48%。事實上,星島小股東直至9月30日才收到泛華新股,以當日收市價0.325元計算,1股星島傳媒只值0.56元,折讓達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