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新語:亡羊補牢加強監管

投資新語:亡羊補牢加強監管

近來歐亞農業(932)事件所引發的一連串帳目問題風波,以及股市下滑,令到大多數散戶投資者損手,矛頭似乎有直指市場分析員及評股家身上的趨勢。筆者日前與行家聚餐時,聽聞有行家被投資者在電台節目上質疑投資建議,不禁覺得當分析員的日子愈來愈難過。首先,大多數分析員在節目上擔任嘉賓都是義務性質,完全是本着為投資者服務以及推廣投資教育為大前提,在同時要應付繁重的工作及義務工作下,其實餘下的私人時間愈來愈少。另外,外圍投資環境轉變的速度太快,令到投資建議只在短時間內有效,因此筆者絕對認同分析員這一行只是表面風光的行業。
一向以來分析員的主要服務對象都是大戶投資者,尤其是基金經理,他們要同時間兼顧多個市場,未必可以對不同行業同樣有相同的認識程度,所以在作出投資決定時,通常都會先參考一下由證券行所提供的研究報告。

歐亞事件損害聲譽
但由於今年接二連三出現企業帳目問題,加上投資市場持續急跌,令到大部份股份的股價都大幅地偏離合理價值,有部份投資者便會埋怨分析員提供錯誤的資訊,甚至認為分析員有欺騙成份。
平心而論,分析報告是屬於證券行作為推廣業務的主要工具,所以為了要造成一單生意,或多或少會在報告中加入較為主觀的元素,但相信情況並不嚴重。相反,在很多時候,分析員之所以提供錯誤的投資建議,可能是由於企業未能把足夠的資料提供予分析員,或甚至只把利好他們的消息向分析員公布,令到所預測的情況與事實有別,這種事情都是分析員控制能力範圍以外的。
在今次歐亞事件上,要找出責任應該歸於監管機構抑或是保薦人已是於事無補,因為投資者需要面對損失已成事實,香港股票市場的聲譽亦已被破壞,因此監管機構現在要做的,就是如何亡羊補牢。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 彭偉新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