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元買一粒擦紙膠」,成為談論股東權益的名句,但最近市況低迷,大部份公司股價偏軟,令一些大股東伺機提出以低價私有上市公司資產的交易,這同樣有損害小股東利益之嫌。這種「一元買一間廠」的情況,近期陸續出現,對監管機構來說,是另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記者:尹彥超、范國忠、陳華雄
私有化其實是一種讓大股東以低於資產淨值價格向小股東收購公司資產的模式,監管當局對此類建議有嚴格的監管,要有逾七成半的公眾股東同意,收購方可落實。因此,大股東願意付出的作價較為慷慨。不過,隨着市況滑落,公司股價往往低於資產值,令大股東提出私有化時,可以出手較低,例如菱電發展(745)的私有化價與資產值的折讓較大;另一種情況是大股東以實物分派形式,低價購入上市公司資產,但小股東被迫接受不能變現的資產,或者換取大股東提供的價值較低的股份或現金,例如星島集團(233,現稱上海銘源)及保華德祥(498)。有保華德祥股東便向本報投訴,指該交易不公,故促請股東反對該項建議。
證監會股東權益小組成員DavidWebb批評上述做法,認為損害小股東權益。他以德祥企業(372)主席陳國強,用一折代價局部私有化保華德祥21億元資產為例,認為小股東唯一可做的是不接受該項交易。他批評大股東以九成折讓價提出收購是荒謬做法,又指這類公司管治有問題,「持有這些股份是愚蠢的」。
他亦曾發表評論文章,批評泛華集團(1105)於7月將所持74.5%星島集團售予上海商人姚原時,星島小股東被迫接受星島旗下非上市的星島媒體股份作為特別股息,迴避泛華購回星島媒體須獨立股東通過的關連交易程序。
Webb指出,礙於現時法規所限,小股東可做的不多,只能運用手上的投票權。他認為,當局應該改變監管架構,提升上市規則為法例,由證監會負責執行,即是將上市監管權由港交所(388)移交證監會,以加強阻嚇作用。
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認為,出現上述情況是近期二三線股跌得過殘,股價較資產值折讓達八至九成,觸發大股東或莊家以低價提出私有化。他指出,這類情況增加是由於殼股已不值錢,大股東未能藉賣殼圖利,惟有用低價私有化手法。至於持有這些股份的小股東,他認為可以做的不多,只有沽貨離場或接受建議。
港交所發言人表示,就保華德祥個案,該所已嚴格執行上市規則,包括公司董事不能投票,以及交易須獲75%以上獨立股東通過才可落實,故選擇權在獨立股東手上。證監會發言人則表示,不會評論個別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