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陳也專欄」,推測新十元醜幣誕生之謎:只因有一個叫梁錦松的東西和一個叫任志剛的東西,為了在鈔票上簽名,為了人死留名,豬死留皮,不惜推陳出「新」,發行可能是全球最醜的紙幣;忽然行文正常,說理清晰;原來欄主放假了,麥飛暫代。
半月前,第一次目睹這張回歸日推出的瘀紅皺紙。我熱愛金錢,但這張「鈔票」,真叫人反胃。「美與醜,是主觀的,見仁見智。」有人這麼說;當然是謬論。「見仁見智」,豬乸戴了耳環,怎麼還是豬乸?
我沒見盡全世界的鈔票,但我相信全世界的鈔票,都有個特點:人類大概能知道鈔票上的圖案或者圖畫,是甚麼東西,有甚麼意思。然而,你能不能告訴我,港產十元鈔票上這堆似乎是鐵架,是絲帶,是殘花,是帆船,是有頭沒五官的獅身像的東西,是甚麼東西?
當然,鈔票可以選用「抽象畫」,但這堆垃圾,算抽象畫?不說美與醜的問題,設計上,根本就有極嚴重的失誤:爛肉一樣瘀紅斑駁的地子,印上藍藥水似的「港幣拾元」等大小醜字,因為顏色既蕪雜又相近,燈光稍暗,根本看不清楚內容。
法國的五十法郎印了聖.修伯里的肖像和《小王子》小說插畫,看到那樣的鈔票,我就對這個國家肅然起敬;外國人看到我們這樣的「新鈔票」,會有甚麼感想?不僅醜,還惡俗;百分百是惡俗的代表。
梁任二醜要留名,所以要推出「新」鈔票;一片私心,可以明白;但為甚麼要推出同樣醜的鈔票?推出前,難道沒人審閱?這些人,難道都不知醜,不知惡俗?
新鈔票,代表新香港;接到新十元紙幣,我都藏起來,不使用;出遊,就送一兩張給遠方的朋友:「瞧,這大灘瘀血,就是香港!」不是我唱衰這地方,是這疊暢銷的「印刷品」唱衰這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