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鄉:透析社會風潮的關懷精神

書鄉:透析社會風潮的關懷精神

年初法國重要社會學家布赫迪厄逝世,本地的傳媒除了極少數的人文雜誌外,大都沒有任何的反響。最近有機會看到他的《防火牆》中譯本(台北麥田,2002),才不得不佩服其中的社會關懷精神──和薩依德一樣,他們同樣以左手從事個人專精的人文研究,同時又以右手來書寫社會關懷的文章,和普羅大眾互通生命氣息,來處理及反省民生問題。
文化評論員 湯禎兆

他筆下關心的議題,由社會上整體性的失業風潮,乃至背後全球化的入滲影響,大部份都和我們所面對的息息相關。但最吸引的地方,是他對每一項民生疑惑,總是嘗試看深一層去審視問題,從而揭示背後的結構性因素,而非就事見事作所謂人民喉舌式的情緒反應,來討民眾的支持──因他深知這只會培養了人民的反智傾向,最終吃苦頭的亦會是大家,對社會進步毫無裨益,此舉實足引以為本地不少民主派議員的膚淺作鑑。

政府被大企業牽制
正如他檢視在全球性的失業風潮下,除了應用了不少政治修辭以作包裝外(如裁員變成「瘦身」),更重要的事實是大企業透過和傳媒的利益扣連,把不少民生困擾處理成一種「經濟必然性」,又或是解釋為結構性重組,以教人安心接受被裁的命運。事實上,他在研究不少所謂經濟的重災區中,都發覺有不少企業其實仍有顯著的資本增益,但受僱者的薪資卻已長期停滯乃至不斷下調。
情況就如本地的大企業也可在整體經濟失衡的狀況下,堅持以「合理利潤」的免死金牌來進行合法剝削。這種刻意製造受薪階層不安全感的手段,究其實是一「政治意願」,以強化企業家的利益,同時減低工人討價還價的反抗能力(營造了隨時解僱任何人都合情合理的社會氣氛)。
有人以「彈性剝削」來形容這種狀況,有趣的是其實政府也是被大企業牽着鼻子走的傀儡,但又不得不作補救性措施來安撫人心,結果又只會好心做壞事,令失業問題更趨嚴重。正如他留意到所謂提高人民學歷水平,往往只會加速學校文憑的貶值,而且學生與體力勞動者之間的差距也愈來愈小,於是政府只會陷入作繭自斃的困局中。
另外,他也是對傳媒工作者十分不客氣的批評者,尤其看不過眼當局者的雙重認知狀況。其實媒體從業員均非盲目無知,只不過安於在他們所操控的媒體工具中謀取最大的利益,而同時又往往對外展示具說教意味的析論,但對自己則以非常寬容的理論觀點來求自保,結果只會加快令人民對媒體失去信心的過程。

傳媒不再公正討論
中大的淫賤事件相信已教不少年輕人上了寶貴的一課,以為透過傳媒的披露會得到公正的反省討論,其實在今時今日的傳媒生態中不啻是一癡人說夢的妄想,結果也清楚地看到獵奇角度主宰了主流論述的方向,而且泛道德的批判更只強化了斷代的距離,當然因怕蒙羞而導引出來的中大內部作應否秋後算帳的討論鬧劇,更加是最惡劣的終局安排。
是的,布赫迪厄的逝世在本地委實得不到太大的迴響,不過他積極介入社會的熱情,冷靜清醒的目光以及敢於挑戰權貴的發聲勇氣,都正正是我們這個年代最需要的人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