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招托樓市,暫時仍未見成效,負資產業主短時間內難以減少,而專為打救負資產一族的「140%轉按」,基於手續費高昂,反應只一般。不過,銀行日漸搵食難艱,負資產業主亦成爭取目標,促使有關手續費及保費不斷下調,遂令「140%轉按」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按揭中介公司經絡集團執行副總裁盧燕玲指出:「負資產業主最關注的,是現時的負債程度能否轉按?可因而減輕多少利息支出?部份較140%更高的業主,為求成功轉按,更不惜額外借一筆私貸,雖然初期供款或許更吃力,但長遠而言卻可慳息。」
其實,附加私貸並非140%以上負資產適用,輕度負資產業主(101%至120%)更應考慮以十成按揭附加私貸的組合形式還款,此舉不但有助減少利息,還可省卻按揭保費的支出。
基於十成按揭毋須繳付按揭保費(貸款額2.15%-2.98%),即每百萬元可省回2萬餘元,兼且按揭息率可低逾P-2%或以下,單以按揭部份而言,息差最少可達1.5%,因此即使私貸部份息率較高,整體利息開支,亦可能低於等額的負資產轉按。
盧燕玲舉了一個實例,曾有青怡花園某單位業主,放棄121%負資產轉按,選擇十成按揭加21%私貸,頭7年每月雖多供約360元,但省卻了2.8萬元按揭保費,而總利息支出較轉按前減少逾30萬,亦較121%負資產轉按少9萬餘。(詳見表)
但她補充:「每個個案涉及的金額、息率都不一樣,未必適用於所有物業,不可以偏概全,負資產業主不妨找多幾間銀行計計數,再作決定。」
事實上,現時雖有逾20間銀行提供140%負資產轉按服務,但產品差異不大,息率亦會因應轉按成數而定,一般介乎P-0.5%至P-1.75%,議價較欠彈性。而過往曾有供款不良紀錄,或是物業曾經加按,亦一律不會批核,審批較一般按揭嚴格。
盧燕玲指出:「140負資產轉按較適合經濟能力充足,收入穩定的業主,成功獲批的,亦多為收入高及穩定人士。至於沒有收入證明,糧期不準,或是自僱者(專業人士除外),成功機會極低。」反而十成轉按加私貸的做法,會較易成功申請,不過業主要有心理準備初期供款會更重。
據經絡集團資料顯示(截至八月底),成功轉按個案(包括十成及十成以上),每月家庭入息中位數達4.75萬元,貸款金額介乎為220至230萬元,轉按成數平均為130%,平均息率為P-1.375%;轉按前供款額佔總收入4成,轉按後則下降至3成。
記者:丹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