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向「見證文學」致敬

評審向「見證文學」致敬

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落在凱爾泰斯身上,可算是爆出了冷門。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坦布林(JeremyTambling)向本報表示,他未看過凱爾泰斯的作品,港大圖書館也沒有他的書,但他可從文學和政治角度,理解為何評審有此選擇。
坦布林說,凱爾泰斯的作品在前蘇聯集團瓦解後才開始為英語世界所知,但近十年剛好正值「見證文學」潮流興起,美國和德國等地都有大型蒐集大屠殺回憶的計劃,「見證文學」也是文學理論界的熱門課題。
但現今大屠殺生還者作家已所餘無幾,像法國的策蘭(PaulCelan)和意大利的萊維(PrimoLevi)等,都已自殺離世,評審要向「見證文學」致敬,凱爾泰斯差不多已是唯一代表。

「爭議少但保守的選擇」
在政治上,坦布林認為這是個「爭議性少但保守的選擇」,避開了在國際反美的爭議,但很大程度只反映了歐洲人對於反思大屠殺悲劇的關注,沒有理會亞非發生過甚麼事,是個「相當歐洲本位的選擇」。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