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時低迷的經濟環境下,不論政府或私營機構,都希望有新的項目投資,從而刺激整體經濟及製造就業機會。日前剛成立的香港石油化工公司(OPC)表示,有意計劃以私人資金投資400億至600億元,在港興建煉油廠、儲油庫及發電廠等設施,預計可提供2萬個新職位。由於有關計劃仍在初步商議階段,現時很難評估此計劃對香港實際的影響或貢獻,不過,這個項目牽涉本地一直受保護的能源市場,假若建議真的落實,預期當中會涉及不少技術上問題。
首先,就是成本效益問題。在2008年電力利潤管制解除之前,本地電力市場仍有一定的可觀利潤,我們可從中電(002)及港燈(006)的盈利體現出來,所以若新公司在2008年前能夠投產,相信仍有利可圖。
但是,新公司要面對兩大問題,第一就是政府批地作為興建有關設施的成本;第二就是要興建輸油系統配套之成本,由於預期上述的成本都不少,所以最終仍需要考慮整體的收入能否支持高昂的營運成本(尤其是初期)。
雖然預期本地能源市場仍有利可圖,但在08年解除電力溢利管制時,假若本地經濟持續調整,對電力需求減少,屆時有機會出現價格調整,對於新經營者未必有利。
其次,新公司所面對的外在壓力不少。雖然以油發電可盡量減低環境污染,但綜合歷史經驗,大凡牽涉能源項目,如重新鋪設電網,都會涉及破壞生態環境的議題,最終會受到環保團體的壓力。另外,若新公司真的要重新鋪設電網,可能涉及另一龐大的成本開支,其另一選擇便是向現時營運者分租電網。由於既得利益者已投放大量資源,相信新公司所面對的阻力不少,即使新經營者會涉足珠江三角洲其他市場以作業務風險分散,但內地現時有不少競爭對手存在,所以在有關項目真的落實之後,要解決的問題絕對不能輕視。
至於新項目預期能提供2萬多個職位,但能否解決本地失業問題仍是未知之數,原因是本地的失業大軍大都集中於服務性行業(如飲食,零售等),而且經營能源業務是需要一班有經驗或一大批工業勞工,所以即使日後有新職位出籠,恐怕本地能受惠的勞動人口也不多,甚至有機會再度觸及引進內地勞工問題,最終仍解決不了失業問題。
至於對其他能源股份的影響,相信短期影響力有限,因為預計在08年之前,本地的電力市場,應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