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愛底名下 - 李怡

李怡專欄:愛底名下 - 李怡

星期二李慧玲在「新官場現形記」專欄中說,現時官場瀰漫着濃得化不開的愛國味道。在高官集思會上,電腦投射器在螢光幕打出的「價值觀」,排頭位是「熱愛祖國」。所有問責高官和常務秘書長都要像小學生似的輪流表態要「熱愛祖國」,《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諮詢文件,也提醒人們要「愛國」。近來親中報章提到這諮詢文件時,也祭出「愛國」的大帽子:如果你是愛國的,就應支持這個維護國家安全的文件。
筆者想起十多年前在《九十年代》上刊過的米蘭.昆德拉的一篇文章《最後告別之城》。昆德拉就是寫了《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輕》(即電影《布拉格之戀》的原著)、《笑忘書》等名作的捷克作家,他當時因捷克實行共黨統治而流亡海外。在《最後告別之城》一文中,昆德拉回顧一九六八年蘇軍入侵捷克時,他開車被蘇軍截停,其中一個蘇聯軍官用俄語問他:「你感覺如何?……這只是一場大誤會,遲早事實會顯明的。你得知道,我們愛捷克人,我們愛你!」
昆德拉寫道:「你整個國家被數以千計的坦克踐踏……而一個佔領軍竟向你宣傳愛的訊息。……他們揮軍入侵時抱的不是摧花賊的殘忍快感,而是苦戀者的情懷。為甚麼這些我們所深愛的捷克人死也不願照我們的方式生活?為甚麼我們要被迫用坦克去教他們如何去愛?」
以下昆德拉寫出了最值得深思的話:「人不能沒有感情,但當感情本身變了某種價值、衡量是非的標準,或是開釋某種行為的藉口時,就變得非常危險。最恐怖的行為往往出於最高貴的愛國情操,而人是洋溢着詩意的動物,在聖潔的愛底名下殺人放火。……情感超越了理性時,理解與寬容都失卻意義。卡爾容格(CarlJung)說過,情感是『殘暴底上層建築』。」

這是文章的開頭部份,下面他回溯西方社會「將情感提昇為一種價值」的歷史,然後,他指出,文藝復興為西方文化注入了與情感平衡的精神──獨立的個人、人的理性、懷疑、思想多元化和寬容。正是有了這種理性態度,「西方世界才真正邁向成熟」。
為甚麼感情不應成為一種價值和是非標準呢?因為價值和標準都是可以檢定、可以計算、可以量度的東西,而感情是無法量度的。當「愛」產生時,愛的對象就變得難以量度的聖潔和美麗,當感情促使一個人去做一件事時,他會超越理性去產生「虐人」或甘心「被虐」的行為。「情人眼裏出西施」,說明情感是無客觀標準的。許多人想到祖國,會想到要為它獻身,甚至犧牲,而這種獻身與犧牲,是沒有是非、公義作前提的。
於是,有德國納粹黨、有大日本愛國黨、有中國紅衞兵。
集思會將「熱愛祖國」的感情,作為一種「價值觀」,是從成熟的西方理性主義的大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