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的班子為第二十三條的立法諮詢事宜,精心設計,仔細包裝,隨附一些政治公關手腕,完全一副志在必得。但,是否一定得?
政治技巧之一,是不把話說滿,避開「一定得」之類的承諾。與此同時,要落力加多兩招公關手段,有助邁向「得」的目標。手段之一,是政府另起熱門話題爐灶,分散公眾對二十三條的注意力。
有理由懷疑,最近由官方發表的「托市」論、「合併」論,目的都只是聲東擊西,讓二十三條立法給新聞界冷落在一旁,但求漸行漸遠漸無聲。尤其是政府早前成功地讓《反恐法》速速通過,嘗了甜頭,類似一幕如能重演,豈不快哉。
先看合併論。港大校長徐立之說,如果以為合併大學便成優秀大學,這個想法也太簡單。這個想法,由李國章提出來,但沒有人會說這位前中大校長思想簡單。只是,香港的教育問題一大籮,像許多老師淨是應付教的班數,及每班人數,已不勝負荷;像西報在頭版報道的香港的小學及初中生的英語能力,低於國際水平。但李局長把擺在眼前的問題不顧,超現實地,迹近無中生有地提出要把中大和科大合併。
大學生抗議了,每間大學的校長輪流表態,自然是抗拒合併的多,傳媒當然亦大大捧場,多熱鬧。就目前看來,這合併之議,只能按下不表,無疾而終的機會頗高。
無法不讓人懷疑,這熱鬧一陣子,目的似乎是搞氣氛。若事實如此,肯定不會是李局長的個人目的。
而托市論就更見撲朔迷離。梁錦松說政府有妙藥推高樓市,旋踵卻有自由黨主席兼行政會議成員田北俊站出來說,政府其實沒有甚麼托市具體方案。更離奇的,是另一權力核心人物曾鈺成公開發表疑慮,說托市有違整體的低成本經濟政策。
照計,要托樓市的最有效一招,是政府停止賣地,但財赤龐大,庫房不可能就由得它少了一大筆收入。托市?不托市?這真是一個難題。是項懸疑,令政府很忙碌,新聞界也一樣忙碌。
於是可以比較放心,把二十三條的諮詢撥在一旁。這一場諮詢運動,明顯原該由梁愛詩主持,但因為「胡仙事件」等新聞及歷史原因,梁氏的形象麻麻,改由「民望高企、口齡伶俐」的葉劉淑儀推銷,旁加洋官區義國,來一點國際味道,再加手下湯顯明,以《鹿鼎記》續集誇誇其談實施二十三條,好生中式奇趣。更有曾鈺成提醒香港人,不自行立法便要由中央代為訂立!
葉劉淑儀這邊廂持續好整以暇,以不變應萬變,不管誰批評抗議,陳日君、陳方安生、大律師公會、長毛梁國雄、民主派議員中的諸色人等,她就是不睬你。而的士司機、酒樓侍應的意見,當然更不值一哂。
董特首大概以為一切安排妥當,智珠在握,在國慶酒會上把已設定的結論拿出來,率先發表「各界對二十三條立法諮詢的良好反應及支持本人深感欣慰」。
陳日君主教說,他談二十三條,談的不是政治,而是人權,市民也可回應葉劉淑儀說,他們不談逐條逐條的法律,談的是人世常識、世情,沒有甚麼是常識說不通的。有怎樣的人民,就有怎樣的政府。人民不容政府以公關掩蓋民意,用政法扼殺自由。
毛孟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