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周三宣布,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由三位分別來自美國、日本和瑞士的科學家分享,表彰他們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的貢獻,為研發新藥帶來革命突破,並有助及早診斷多種癌症。
八十五歲的美國維珍尼亞聯邦大學科學家芬恩(JohnFenn),及四十三歲的日本京都島津製作所科學家田中耕一,均因「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macromolecules)進行確認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和「在生物大分子質譜分析法中發展了軟解吸附電離方法」,分別各獲約八百三十萬港元諾貝爾獎金的四分一。
田中耕一回應時,謙稱「不認為自己進行了那麼重要的研究」,對得獎消息「如雷貫耳」。他是首位來自日本商界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六十四歲的瑞士聯邦科技學院科學家維特里希(KurtWuethrich),則憑「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光譜學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獲得化學獎另一半獎金。
評選委員會指出,三位科學家的研究「代表了革命性的突破」,有助快速和有效地確認及製作在液體中的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使科學家對細胞中各種蛋白質的功用更了解,從而研製新藥,並用於測試早期卵巢癌、乳癌、前列腺癌和瘧疾等疾病。
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助理教授黃錦波表示,質譜分析法則能用作分離細胞中的蛋白質,令科學家得知細胞中有哪種蛋白質;而核磁共振光譜學可用作分析如蛋白質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等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
綜合外電報道/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