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農業(932)傳出假帳風波,部份報道中引述了部份曾經考察歐亞溫室業務的基金經理及分析員的意見,這些業內人士不錯曾經實地考察,當時卻看不出異樣,答案當然如是,否則歐亞何以可以曾經升至2.80元的高位。
民企鬧出一連串風波後,作為分析員的一分子,感到十分遺憾,尤其是很明顯是由新聞界揭秘,分析員反而處於被動的位置。中小型證券行尚且無話可說,但以大行的財力,被國內雜誌記者的表現比下去,是頗為諷刺的現象,很值得我們反思。
股份研究的工作,需要愈來愈深入,一名分析員頂多只可兼顧幾間公司。既要實地考察生產基地,又要實地考察市場,走訪公司以外還要走訪客戶,這些只算是前期工作,還要一直保持跟進,分析員的工作是相當繁重,亦算是牽涉了大筆財富轉移。但好的分析員難求外,現時證券業萎縮,研究部更是削減成本的主要開刀對象,資源增值下,一名分析員要瓣瓣俱能,有所錯漏是在所難免。筆者本身現時也少了實地考察,所以只敢跟進少數公司。不做不錯是消極,但反正現時投資信心低迷,精挑細選才是合潮流,有膽買股票的人甚少,太多高風險推介也泛市場。
明年便要實施議佣制,研究部的日子可能更苦,不少投資者的確十分計較佣金高低,一隻歐亞的街貨已蒸發10億元財富,這個社會的資源分配的確很有問題。當然分析員高薪厚祿,也不保證服務質素,但目前資源緊絀,卻肯定不是辦法。
過往研究部與投資銀行太過息息相關,是惹人關注的不良現象,但當研究部不能再賴投資銀行生存,作為研究報告用家,是很應該光顧證券行,以支持他們的工作。分析員在這一役被報館比了下去,可能日後研究部要轉型賣即時e-mail或手機短訊報告,營運程式抄傳媒,才有生存空間及資源去深入調查。
黃國英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