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意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戰,目的當然不是摧毀伊拉克所擁有的大殺傷力武器那麼簡單,反之,美國是想重劃中東的地緣政治版圖,透過在巴格達扶植親西方的傀儡新政權來加強對這個遙遠地域的控制。據悉,美國能源部已着手研究侯賽因下台後對石油市場的影響
國際社會對美國再向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的取態多有保留,除了英國仍義無反顧地站在美國的同一陣線外,其他包括德法等在92年曾參與圍剿伊拉克的歐洲盟國均不願蹚此渾水。一向親美的沙地阿拉伯今次罕有地公開反對美國向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理由是戰事會導致本已動盪的中東局勢更加不穩定。不過,分析員認為,沙地阿拉伯提出反對,只是基於失去美國軍事支持和主宰全球油價影響力的恐懼。
伊拉克的石油蘊藏量僅次於沙地阿拉伯,若布殊政府所籌劃的新中東地域政治實現,伊拉克便隨時可以取替沙地阿拉伯的地位。沙地阿拉伯一向是美國石油的主要供應商,雙方關係密切。據專家估計,伊拉克所擁有的石油蘊藏高達1120億桶,為沙地阿拉伯的一半左右。過去伊拉克曾每日生產350萬桶,只是經過長達20載的戰爭和經濟禁制洗禮,才大大削弱了它的石油提煉能力,今年平均每日只能生產200萬桶,與高峯期比較,已減少了4成有多。分析家相信,只要有外來資金及技術協助,伊拉克可以在數月時間內便回復日產350萬桶的高峯。故此,沒有其他國家比沙地阿拉伯更恐懼伊拉克能再度融入國際社會。
除了可能失去最大的主顧外,沙地亦擔憂本身在石油出口國組織(OPEC)的影響力會削弱。由於聯合國為伊拉克石油出口設限,油組成員才易於協調生產量;一旦侯賽因下台,為了重建伊拉克的經濟,聯合國可能會給予較大的產油自由度,對石油市場構成衝擊。甚至乎,一旦巴格達選擇脫離OPEC,將會成為其他成員的心腹大患。
沒有伊拉克,OPEC所控制的全球石油比重便會由目前的40%跌至只有25%,一切的石油生產協議便難免成為空談,變成真正的跛腳鴨,屆時石油市場勢必陷入一片混亂,估計油價有機會由現時每桶30美元跌至15美元。
當然,以上假設要視乎美國的全盤大計能否成功──包括迅速放逐侯賽因、建立親美新政府、伊拉克不會陷入內戰,以及有大量新資金湧入伊拉克。不過,縱使一切順利,美國毋須再依賴沙地阿拉伯供應石油,亦可能會產生另類危機。
失去美國的軍事支持,沙地不但要面對外來威脅,亦可能會出現內亂。因為沙地酋長家族一貫腐敗,加上所採取的高壓統治手段為人詬病,早已被視為中東最脆弱的政體。它又不像其他區內國家般存在美國希望扶植的反對派,若沙地現政府遭推翻,新統治者極可能類似拉登般崇尚理想主義,對自由民主不屑一顧,成為美國的後顧之憂。
美國希望分散石油供應來源,以免易於受到政治動亂衝擊或政治要脅,但美國既要繼續依賴石油進口,中東地區的穩定對美國經濟榮衰仍是舉足輕重。
2002DowJones&Company,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