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實驗經濟學基礎 創心理綜觀經濟學<br>美兩學者奪經濟獎

奠實驗經濟學基礎 創心理綜觀經濟學
美兩學者奪經濟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周三宣布,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有以色列及美國雙重國籍的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卡恩曼,以及美籍的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家史密斯。他們的得獎原因,是分別透過心理學及實驗分析經濟活動,為這兩種非傳統的經濟學研究奠定基礎。

評審委員讚揚六十八歲的卡恩曼「透過心理學研究對經濟科學進行了綜合性觀察,尤其關注到人在不確定情況下所作的判斷及決定」,發現了一個人作經濟決定時,會受心理影響,違反現有的標準經濟理論,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奠定基礎。

錢財愈多愈感到不幸福
卡恩曼的研究解釋了心理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購物決定,如指出一個人收入增加時,他就會渴望得到更高的收入,而這種渴望帶來更大的不滿足感,因而愈感到不幸福。
至於七十五歲的史密斯,則為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aleconomics)奠定基礎,「確立實驗經濟分析的工具,尤其是在研究不同市場機制方面」有重大貢獻。

風洞測試研究市場機制
皇家科學院特別點出史密斯的「風洞測試」(wind-tunneltests),能夠讓新的市場機制在真正推行前,先在實驗室裏進行試驗。例如,在決定撤銷電力之類公共事業的管制,或將公共專利事業私有化前,可透過風洞測試估計影響,即在特定環境下,分析推斷如果推行某種經濟政策,市場會有甚麼反應,以助作出決定,就像物理學上先利用風洞研究氣體流動與飛機模型的相互作用,從而確保飛機的設計更安全。
史密斯以往的研究集中在拍賣、金融工具、撤銷管制,以及如廣播等公共專營權私有化等範疇。另外,史密斯也研究過如何分配機場起飛及降落時段給互相競爭的航空公司。
卡恩曼及史密斯得獎,令歷來四十九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美國得獎者數目增至三十七人。他倆將會在十二月十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接受獎項,平分共一千萬克朗(約八百四十萬港元)的獎金。

經濟獎歷史僅30多年
傳統上,經濟學被廣泛認為是非實驗科學,即研究人員要依賴現存的數據或對現實世界的觀察。但近年由研究員控制條件的實驗,逐漸成為經濟研究的重要一環,在個別例子中,實驗結果甚至會推翻一些基本的經濟理論假設,令經濟學家要重新設定有關假設。
諾貝爾獎原本只有五個獎,不包括經濟學獎,而是瑞典中央銀行在一九六八年設立,並於六九年首次頒發。該獎的獎金亦由瑞典央行負責。 綜合外電報道

史密斯(VernonL.Smith)
‧年齡:75歲
‧國籍:美國
‧出生地:美國堪薩斯州
‧教育程度:美國加州理工電子工程學士、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
‧職業: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及法律教授

卡恩曼(DanielKahneman)
‧年齡68歲
‧國籍:美國
‧出生地:以色列
‧教育程度: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心理學與數學學士、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
‧職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及公共關係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