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周二宣布,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兩名美國科學家和一名日本科學家獲得,表揚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先驅性的研究」,透過天體最不為人注目的分子及射線,「打開了觀測宇宙的新蹊徑」。
今屆物理學獎表彰兩項成果: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榮譽教授戴維斯和日本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小柴昌俊,在「探測宇宙中微子」方面作出貢獻,導致中微子天文學的誕生,因此平分物理學獎的一半獎金。另一半獎金是表彰在意大利出生的美國AssociatedUniversitiesInc主席賈科尼,因「發現宇宙X射線源」取得成就,導致X射線天文學的出現。
賈科尼在家中接到獲獎的通知和祝賀後,對自己獲獎表示「震驚得說不出話來」;小柴昌俊得悉自己獲獎後表示:「多謝,我感到十分開心,我想不到有更好的字句形容這刻的感受。」不過,作為第十一位日本人獲諾貝爾獎的小柴,透露當接到有關當局通知時心想:「終於到我了,過去十五年,我一直期待這﹝項通知﹞」。
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指出,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使用宇宙中非常微細的物質,令我們了解宇宙中最大的東西:太陽、恒星、銀河和超新星」,而這些新知識「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看法」,令宇宙比五十年前更值得人類注意。中微子是宇宙中的基本粒子,雖然宇宙中有大量中微子,但由於它穿透力高,不易捕捉得到,而小柴在做實驗時,根據戴維斯進行探測來自太陽的中微子,進而研製出一個中微子探測器,最終成功收集到來自遙遠並正在爆炸的超新星,令科學界對宇宙有進一步了解。
五十年前科學界一直認為宇宙是平衡和慢慢移動的,賈科尼的研究卻讓科學界明白宇宙實際上充滿了只維持少於一秒的能量爆炸,並成為X射線天文學基礎。他建造一個可探測X射線天文望遠鏡,令科學家可以觀測到黑洞的存在和超新星。
香港天文學會副會長陳鑄略表示,這次物理學獎得獎者的研究對人類一般生活影響不大,但對天文學而言則肯定有影響,因為科學家能藉此研究恒星的演化,令人類對宇宙奧秘加深了解。
綜合外電報道/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