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突然表示,中大和科大最快會在二○○五年合併。並表示教育學院亦應合併,若有人拒絕合作,必須提出好理由,否則會想方法運用權力去對付他們。
筆者從電台聽到上述消息,起初感覺到很突然,但倘若幾所大學認為這有助於提高本地大學的科研和師訓水平,也屬無可厚非。後來從報道得悉合併只處於初步討論,亦從未正式向受影響的教職員和學生進行諮詢。
從今次「合併風波」中可以看到,香港的高等教育發展,完全是跟隨長官意願,政策和發展方向從來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和廣泛諮詢。李局長八月才正式上任,兩個月後便獨自提出院校合併建議。值得一讚的是李局長的直率表現,擺明是從上而下的獨裁政策,這總勝過過往一些假民主、假研究、假討論和假諮詢,但同樣是從上而下的高壓教育政策。
過去十多年,筆者目睹和親身經歷高等教育的變革。從八十年代中成立城市理工、中大四改三,到九十年代成立科技大學和教育學院,專上學院升格,大學學位和副學士學額膨脹等,政策都是從上而下,由政府作主導和急急推行的。各院校只好被動地回應政府的新政策。
經過一輪急速發展,投放大量資源後,我們才發覺大學生和師訓畢業生的水準出現問題。政府於是又連忙推出語文試和離校試,間接否定大學和教育學院的評審能力。到最近又發覺資源不足,無以為繼,要找方法節省資源。
正如筆者早前的文章提到,過去十多年大學教職員不論在學歷、科研和出版,以及行政管理方面,都已經有很大進步。但為何香港大部份大學生並未真正受惠,水準經常被人質疑呢?
其實今年年初,政府發表高等教育檢討報告書後,不少人建議筆者作出評論,但筆者的答案是大學教職員一直給人養尊處優的感覺,大談高等教育並沒有多少讀者有興趣。當時還有其他更具爭議性的題目值得討論,故此並沒有發表個人意見,避免得罪行內人。
事實上,九八年時筆者已在《信報》寫了一篇題目為《大學科研為誰服務?》(見九八年六月三十日)的文章,狠批當時大學的發展只為少數人服務,不利於香港整體發展,亦對大部份學生沒有幫助。有關方面現在才察覺,未免後知後覺。
當時筆者指出每所大學的歷史背景不同,各有獨特的使命,發展方向和服務對象也應不同,但落實政策時,卻因人為因素及個人私利以致令教職員無所適從。筆者質疑是否有需要所有大學都要專注於一流或世界級的研究?這些研究對大學生和工商業又能發揮多少作用,是否符合社會整體利益?
香港高等教育之失敗,在於掌權者恃着掌握資源分配的權力,亂點方向,甚至亂點鴛鴦。院校已有共識的發展方向(例如三改四、增加科研撥款和擴大招生來源等)遲遲不肯落實,反倒去推行一些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和達致共識的政策(例如大學合併、中六收生、一面增加副學士學額,一面削減副學位經費等)。結果令各院校陷於一片混亂,不知長遠方向,有些更因副學士收生不足而大失預算。
筆者在未來幾星期將從大學學制和經費、科研和師訓三方面跟讀者分享個人看法。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