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經濟出路 - 李怡

李怡專欄:經濟出路 - 李怡

面對經濟困境,所有國家與地區都在尋求出路。
香港電台電視部不久前播映一個韓國的專輯,介紹韓國自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後經濟上的急速轉型。韓國在金融風暴前,經濟命脈被三十個大企業操控,這三十個大企業創造百分之八十的國民生產總值及職位,在政商勾結之下投資和負債過大,導致被金融風暴一衝即垮。隨後經濟急速轉型,政府迫令經營不善、負債纍纍的大企業倒閉,大力資助小型企業創業,於是人們從被大企業約束中解放出來,發揮創意,終滙成影響亞洲以至全世界的韓流,韓國的經濟也振翅高飛。
而三個月前,新加坡有一部電影在香港上映,片名叫《小孩不笨》,內容以狂熱於孩子升學的「教育媽媽」暗喻無所不管的新加坡政府。「小孩不笨」實際上講的是「人民不笨」。電影中以大量的政治笑話諷刺政府,比如片中說,「在新加坡釣不到魚,因為這裏的魚和人一樣,是不開口的。」片中小孩的家長以高昂的新加坡英語對他的小孩說,「我知道你不喜歡我管,但我要一點一點的放鬆,否則你會像氣球一樣爆炸。」──新加坡人都知道,這是政府說過的話。
這部影片不但通過了新加坡的電影檢查,而且被總理吳作棟公開讚揚。這說明新加坡變了,政府開始對人民的管制鬆綁了,中央再也不主導所有的發展政策,而是鼓勵創業家精神,支持中小企業創業,這成為舉國上下的新運動。新加坡的最新定位,是想成為全球知識經濟中,各種高附加價值軟件產業的「群聚中心」(hub)。

台灣受政治問題與意識形態糾纏,未能走出金融風暴後經濟低迷的困境,大量企業西進中國大陸,執政當局卻要企業「南進」,造成政經的矛盾。然而,由於台灣高科技產業起步得早,而且政府與企業界非常重視科技的研發,因此工業轉型已大體完成,在全球知識經濟中有一定的基礎,經濟基本面仍然較好。
四小龍中只有香港,顯得進退失據。董伯長期忘乎所以地唸叨着「國家好,香港好」,而完全忽視了香港被「中國價格」(產品、勞動力、地價)挑戰已失去了大半競爭力,港幣與美元掛鈎,又使香港失去了同周邊地區(台灣、新加坡、韓國、泰國等)的剩餘的小半競爭力。董伯在一九九八年以來所設想的這個中心、那個中心,完全沒有具體措施去推動。香港定位是甚麼?恐怕唯一可以發展的,只有作為中國各企業上市的金融中心了。但發展金融中心的傳統優良條件,近年卻不斷被特區政府破壞,眼看金融中心也做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