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有聯邦官員介入調解,可是美國西岸碼頭工潮勞資分歧仍陷僵局,導致大量貨物積壓岸邊,超過160艘貨櫃輪無以「埋街」(泊岸卸貨),佔全美貨運吞吐量接近一半的西岸運輸運作出現癱瘓,若未能及早解決,對全球經濟之打擊程度,不難想像。
「911」事件僅屬「陣痛」,經濟損失雖大但只局限於美國本土,對其他國家或地區影響不致太大,反而在美國消費者愛國情緒的推動下,出口商卻多做了生意,可說是因禍得福。然今次西岸怠工事件,卻可能令全球多國要分擔痛楚,一旦拖延下去,痛楚惡化或變成「手尾」更長的症狀,在經濟已是脆弱及政局不明朗的環境下,如何承受得起?
現時歐美工會勢力與20多年前比較已削弱了很多,各國領袖吸取教訓,利用放寬勞工條例、增強管理技巧,甚至引入競爭等手法,不是令部份工會自動解體,便是引致參加工會的會員數字下降,這枚計時炸彈被卸去一部份「炸藥」,大大減少對經濟帶來的衝擊。
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縱使是一小撮人的罷工行動,亦足以令某些環節運作出現癱瘓。君不見早前法國機場交通控制員(指揮飛機升降)和貨車司機怠工,以及倫敦地鐵員工罷工等事件,不是製造了不少混亂,政府被弄至「雞毛鴨血」?
工人為個人利益、安全感(保住職位),通常是不接受或抗拒改變(resistancetochange)。自動化提高效率、提升效益,乃不爭之事實,但要說服頑固的員工,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硬仗!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