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平均成本法投資,理論上是沒有問題,如果投資環境符合有關假設的話,長遠來說,平均成本法會為投資者帶來利潤。
平均成本法背後的假設是股市長遠是會上升的,雖然升市之中,股市或會有所調整。但因透過平均成本法,定時定額的投資股市,在股價高之時,同樣的金錢所能購入的股數便會較少,當股市調整,股價下挫之時,同樣的金額便能多買股份。那麼在未來投資者所持的股份平均成本就會較便宜,正因為假設股市長遠會上升,那麼最終投資者就能獲利。
從以往數十年的股市發展來看,假設股市長遠升值是有一定的原因,但世界正在轉變之中,如果股市的發展不是上升,而是下跌的話,情況又如何?
如果股市是處於長期下降軌,利用平均成本法的結果,就是愈蝕愈多,這種情況,與投資諺語之中的「切忌溝淡」有關。因為平均成平法是利用定時定額方式去投資,如果股價不斷下挫,投資者能夠買入股份的數目就會較多,平均每股買入成本就會下降,但因股價處於下降軌,因此就算平均買入成本較便宜,也比股票市價為高,結果整體投資表現就會愈蝕愈多!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假設在近年利用平均成本法買入電訊盈科(008)股份,假如以定時定額方式每月買入一定金額的電盈,由20多元買到現在的1元以下,沒錯所持的股份數量會愈來愈多,但計算投資總回報時,便會發覺投資虧損的情況很嚴重,因為電盈是處於下降軌,利用平均成本法就等於定時「溝貨」,結果只會愈蝕愈多。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