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周一宣布,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由英國和美國三名科學家獲得,表彰他們發現基因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過程中的基因規則,令科學界對與細胞有關的疾病,如癌症和愛滋病等有更深入了解,為治療這些病症開闢新途。
三名得獎者分別是在南非出生的七十五歲英國科學家布倫納、五十五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霍維茨和六十歲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蘇爾斯頓。他們三人將瓜分約七百八十萬港元獎金。
評選機構指出,三位科學家利用線蟲為研究對象,先後發現了「程序性細胞死亡」是由基因控制,並發現相關基因,證實人體內也有相應基因,令科學界對「程序性細胞死亡」更了解。
所謂「程序性細胞死亡」是指細胞一種生理性的「自覺自殺行為」,即這些細胞死得有規律,似乎是按編好的「程序」進行。人打從受精卵開始到胚胎到成人的階段,人體內的細胞數量不斷增長成各種器官,但人體組織會維持合適的細胞數量,「程序性細胞死亡」在生物發育和維持正常生理活動過程中,便扮演這個重要角色。
人體每天有上十億計的細胞誕生,同時又有大量細胞「程序性死亡」,兩者處於一個平衡狀態。如果該死亡的細胞沒有死亡,就可能導致細胞惡性增長,形成癌症;如果不該死亡的細胞過量死亡,比如受愛滋病毒攻擊,這會破壞了人體的免疫能力,導致愛滋病發作。
評選機構指出,這不但令科學界「更明白一些病毒和病菌如何入侵人類細胞」,也增加了對癌症、愛滋病和中風的病理機制的了解,有助研究出新療法。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勞永樂形容今次獲諾貝爾醫學獎的發現,「局部解開了人類生老病死之謎,生的意思是由一個細胞變成一個人,器官的發展和成長,而老病死則是指細胞無能力再生」,他指人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遺傳基因維持了細胞的平衡,有損耗就會有再生,但漸漸損耗卻超出了再生。」
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授指,蘇爾斯頓曾領導破譯人類基因藍圖,布倫納是首位引發科學家對研究線蟲基因有興趣的人,去年更曾到港大講課。
綜合外電報道/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