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一體政制矛盾

經濟一體政制矛盾

周八駿

董建華先生在福布斯全球行政總裁會議晚宴致辭中說,香港經濟發展的戰略定位,是拓展與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合作和聯繫。他指出,香港與珠三角的人口總和為四千七百萬,GDP總和達二千五百億美元,倘若是「一個國家一個區域」,則將名列全球第十八位。他的這番話包含了關於「中國還是香港經濟的外部因素嗎」這一問題的答案。
問題的答案包含兩層意思:第一,中國內地仍然是香港經濟的一個外部因素,因為香港與內地將長期實施「一國兩制」;第二,中國內地不再是香港經濟的一個單純的外部因素,即不同於美國、不同於日本、不同於歐洲、不同於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或地區,因為香港與內地的「兩制」是在「一國」之內,因為香港與內地,尤其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聯繫已在一定範圍和一定層次呈現一體化,而且一體化趨勢不斷深入和擴展。

兩地發展的趨勢
只要香港與內地繼續貫徹「一國兩制」,換言之,只要香港與內地在政治制度上繼續保持基本差別,那麼,兩地經濟一體化就不可能發展到如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地步。因為,在兩地政治制度存在基本差別的條件下,經濟一體化客觀進程不斷深化所要求的有關香港經濟政策自主權向中央政府或超省(廣東省)區(香港特別行政區)當局讓渡的安排,都可能引起國際社會的質疑。
換言之,不能低估《基本法》關於「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規定對香港與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的規限。在這一意義上,香港欲建成「大香港」的難度,也明顯大於「大紐約」、「大芝加哥」、「大洛杉磯」和「大倫敦」。
然而,香港與珠三角的經濟一體化又是兩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其不可抗性,早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中國之前便已顯露。即使港英政府如何冷淡或阻撓,即使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如何強烈地震撼香港市民的心靈,香港的百分之八十五的製造業還是遷至珠三角。何況,如今中央政府、廣東省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對促進兩地經濟合作、聯繫和一體化都是不遺餘力。
然而,隨着經濟一體化愈益深入和擴展,兩地政治制度的差別便會凸現,並且很可能與經濟一體化發生矛盾。從現在起,兩地政府的政治智慧就將長期面對這一對矛盾的挑戰。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