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感染死亡率增百倍<br>登革熱爆出二型病毒易奪命

交叉感染死亡率增百倍
登革熱爆出二型病毒易奪命

【本報訊】衞生署昨首次發現有市民感染登革熱二型病毒,顯示本港有機會出現交叉感染不同型號登革熱病毒,併發「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症」等,死亡機會較只感染一種型號病毒高逾百倍。 記者:梁洵瑜、簡慧茵、翁煜雄

衞生署過往一直透過化驗人血看是否感染登革熱,現正研究透過化驗白紋伊蚊及蚊卵是否帶有登革熱病毒,當局並會視乎近期登革熱的事態發展而決定何時引入有關化驗,盼能更有效監察本港白紋伊蚊帶病毒的情況。
該署昨日證實再有兩宗登革熱個案,包括一名十七歲在馬灣居住的男子七月時感染;另一名三十歲女子在九月下旬遊泰國後患病,令本地感染個案增至十八宗,而外地傳入個案則為十五宗。
一名居於深水埗蘇屋邨居住的六十一歲男子,證實感染二型登革熱病毒,而過去發現的本地個案則全屬一型病毒,這是首名感染另一型號登革熱病毒個案,病毒基因顯示與澳門去年爆發的二型病毒不同,相信並非由澳門傳入。

登革熱分四種型號
登革熱病毒分四種型號,感染一種型號後再感染另一種型號,有一成患者會呈出血熱或休克綜合症,容易因溶血而導致血壓過低、昏迷,甚至休克死亡,故當局對今次發現甚為緊張。
該署副署長梁栢賢承認,不排除有蚊子帶有三型或四型病毒,所以有機會爆發登革出血熱或休克綜合症。他強調該局並無低估本地登革熱個案,但以目前感染數字推算本港不會出現大規模感染。
防蚊患督導委員會將於本周四舉行首次會議,身為主席的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常任秘書長尤曾家麗稱,當局會提升滅蚊工作層次,而跨部門小組則在今日會議討論應對措施。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稱,首宗第二型登革熱病毒反映病毒有機會交叉感染,併發登革出血熱或休克綜合症。他解釋,首次感染登革熱而併發「登革出血熱」的機會只有百分之零點一八,但若再感染另一型號的病毒,併發機會上升至百分之二。
他又稱,首次被蚊叮後感染「登革休克綜合症」的機會則是百分之零點零零七,如再被蚊叮感染機會為百分之一點一,即增加一百五十七倍。併發症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十至五十,落後地方比率較高,而十五歲以下兒童易出現併發症。
食環署昨午再派員到蘇屋邨滅蚊,警方也於上月底發出指引,提醒前線警員如在草叢和積水附近工作時要防蚊。
此外,一名四十一歲地盤工人日前被蚊叮後發燒及頭痛,昨凌晨到將軍澳醫院求診,後轉送瑪嘉烈醫院;另一名兩歲大女童日前被蚊叮後不適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