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股減持問題一直是市場的熱點,從去年六月份「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文件的出台,到今年六月宣布停止通過國內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這政策的變化情況,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香港城市大學金融學系講座教授 張仁良
「辦法」出台後至去年十月底之間,上海綜指即下探到1500點左右,調整幅度達百分之三十以上,股票市值縮水近六千億元。這次股市動盪,主要是因為投資者的恐慌,他們擔心現有股市無法承受龐大的國有股流通之後帶來的衝擊。但是,停止減持國有股,並不能說明中國證券市場不需要減持,只是在等待一個可行的方案,一個漸進式的減持國有股、不會對市場造成衝擊的方案。近來,有人認為香港盈富基金的模式或許是比較可行的方案。
無疑盈富基金的豐富特性對內地國有股減持的未來方案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發作用。首先,為了使投資者進行中長期投資、減小官股對市場的衝擊,中國內地可考慮兩種方案:其一是鼓勵方式,即參考盈富基金的做法,對持有時間長的投資者獎勵紅股;其二是強制方式,即設置限制性買賣的時間表。其次,考慮到盈富基金具有豐厚紅利收入的特點,中國內地可以設立最低紅利保障機制,例如要求相應的國有企業向投資者發放不低於銀行利率的紅利,以吸引小投資者。
盈富基金在穩定股市的基礎上,成功實現了減持官股,回籠資金的目的,而且,國內的QFII(引入合格的外國機構投資者制度)正在醞釀中,它允許經核准的合格外國機構投資者在一定的規定和限制下滙入一定額度的外滙資金,並轉換為當地貨幣,通過嚴格監督管理的專門帳戶投資當地證券市場,其資本利得、股息等經審核後可轉換為外滙滙出的一種市場開放模式。新興市場經濟體普遍實施QFII制度在貨幣沒有完全可自由兌換、資本項目尚未開放的情況下有限度地引進外資,開放資本市場的一項過渡性制度。採用盈富基金模式減持官股,亦可推動中國內地引入QFII制度,例如允許外國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的盈富基金」,並可通過一些鼓勵性或限制性條件來鼓勵他們進行長期投資。
但是,由於兩地股票市場有着諸多不同的特點,因而操作起來還有難度。一是中國內地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比較權威的指數;二是內地的官股比重遠大於香港,因此減持官股所產生的市場影響亦大;三是內地股市的市場結構不成熟,缺乏套利、沽空等活動;最重要的是內地的國有企業缺乏完善的公司管治機制。這些企業能否提升管治水平、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直接影響了國有股減持能否順利進行。同時,如果國有企業的管治水平得以改善,也是推行國有股減持的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