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特首董建華公開表示,會推出新措施將樓價推高後,樓盤之銷情與樓市之氣氛明顯好轉,現時市場正等候新措施的公布。有消息指部份措施將於周內揭盅,現時市場的焦點正放於停售居屋及放寬樓按成數。
特區政府要刺激樓價上升,必須控制土地及房屋供應,然後配上刺激需求的措施,才會有實效,從官方近日向傳媒放風的內容來看,大致上亦朝這個方向走。不過,政府在停售居屋之餘,可能會留有一手,採取所謂「彈性政策」,需要時會再推出居屋應市。這個「留有一手」的想法,表面上十分聰明,實際上卻是敗筆,足以摧毀整個救市計劃。
自97年至今,樓市疲不能興,「八萬五」的龐大供應推倒了整個樓市,金融風暴其實對於低殘的樓價只負上極小部份責任。「八萬五」打破了供求平衡,其後樓市本來也有過復甦的機會,但都被一些不必要的「金箍罩」控制住,政府明明需要托市挽救樓市及經濟,卻滿口不干預及留有一手,這樣不但令人懷疑政府重振樓市之決心,「留有一手」更是一個極大的不明朗因素,政府過往多次推出刺激樓市之措施均告失敗,除了未能對症下藥(大幅削減供應)外,「留有一手」的不明朗因素亦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
從社會整體利益相關的角度看,重振樓市是合理的,政府要憂慮的並非樓價會大幅飆升,而是新措施能否帶來持久的實效。政府刺激樓價,或有人說干預市場,但不讓樓價回升難解決眼前困局,經濟難以復甦,政府應兩害取其輕。政府毋須空談未來,只需要帶出明確的信息及政策,而官員之言論必須與政策同一口徑。否則,救市不成,後果更為嚴重。(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