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911事件發生之後,全球股市都處於下降軌,無論投資在哪個股市,例如港股、美股、日股或者是歐洲股市,都是虧蝕居多,令人懷疑投資股市長遠是有利的說法。
試想想,近年在港能夠成功推銷的投資物品是甚麼?就是那些較低風險的保本基金、保證基金、政府機構發行的債券及債券基金,這是因為銀行存款利息實在太低,但把錢投放在股市或基金市場之中,近年的經驗是虧本的多,所以投資者都怕了再入股市,寧願把資金投放在風險較小的債券、存款證及保本基金上。
投資理論之中,比較多人認識的是平均成本法,就是定時定額投入資金於股市,長遠能夠得到可觀的盈利。因為當股價較高時,能夠買的股數會較少;相反,當股價較低時,所能購買的股數便會較多。
以上方法使到當股價較低時多買貨,股價較高時少買貨,那麼平均成本會較便宜,長遠來說便能多賺盈利及減少股價波動對投資組合價值的影響。這解釋了為何每月定額投資是那麼普遍,投資顧問在介紹客戶投資之時,亦多會建議這種投資方式(因為他們可以定時每月賺取佣金)。
香港實施了年多的強積金,亦屬定時定額的投資方式,希望利用平均成本法,能為強積金的供款人,帶來長遠的財富增值。但觀乎截至現時強積金的回報,似乎未能為供款人財富帶來增值,究竟這是時間太短的問題,還是平均成本投資法出現問題?明天續。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