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料」到「學養」 - 鍾偉民

從「廢料」到「學養」 - 鍾偉民

港人愛閱讀,書刊多如毛。
「這麼愛閱讀,怎麼還說大家沒學養?」朋友滿腦疑問。說過了,大概還沒說得夠明白。我們窮追猛讀,緊貼不捨的,可以說,多是「廢料」;例如,新馬師曾後人那長篇連環大爭產,「王鋒芝戀」三尖八角大串連……你搜盡天底下相關文字苦讀,只能成為「爭產通」或者「串連家」,滿腦廢料,未必都能轉化為有用的「資料」。
資料和廢料的界線,好模糊;勉強劃分,只能說:資料的內容比較穩定,多有標準答案;例如,美國的首都在哪裏?孫中山哪年哪月出生?波爾多,是產酒區還是紅燈區等等。
頭殼裏載滿資料,這個人,可以說有「知識」,或者有「常識」。有知識的人,最愛參加常識問答節目,這種人,一般停留在:「知識,等於獎品」的層次。
能把知識消化,系統化,有點心得,有些看法,變得「專門」,我們叫這做「學問」;有學問,算很不錯了。學問,有死的,有活的;活學活用,多有發明,才是活學問,才對人有用,於世有益。
學問再上一層,是「學養」了;「養」,是長期修為,講稟賦,講天份,講性情,也講努力。有學養的人,跟文化的菁華融為一體,是時間長河濺起來的晶瑩水珠。
「怎麼樣才能有學養?」你可以問;但由我來說,已是夏蟲語冰,沒甚麼說服力了。或者,不妨從一個「玩」字入門;玩,就是「玩味」,草木皆有情,用真情觀照世界,說不定有一天,學養就不請自來,像暮色裏停在窗台上的一隻野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