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受通縮之苦已達10年了,其間無論工資、物價、服務收費、資產價值莫不大跌特跌。多年通縮令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回到1995年水平,有人估計自1990年以來,因通縮而受破壞的日本財富相等於第二次大戰時財富損失總和,即是說,沒有任何日本人或機構可以避免因通縮帶來的傷害。此情此景,相信只有同樣受通縮煎熬的香港人感受最深。
既然通縮帶來的傷害如許深遠,為甚麼日本人仍然可以捱到今時今日?這當然離不開日本人那種堅忍含蓄的個性、不輕易大吵大鬧去激烈求變所致,但同樣重要的是,日本有兩個重要條件,讓國人在通縮環境下可以過不太壞的生活。其一是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債權國家,其龐大的貿易出超和全球投資收益令日本每天有5億美元淨進帳,政府可直接或間接利用這些來源不斷的款項來資助各類政府工程,製造大量職位。其二是政府配合銀行體系的要求,容許把大部份資金借予很多本應破產但與政府有親密關係的企業,特別是那些僱員眾多的公司,例如建築業、零售業、運輸業等等。
在利息近乎零的情形下,借款是沒有代價的,理論上那些企業可以無限期借下去。同樣情形,銀行在近乎零息的情形下,其接受的存款也沒有代價的,於是乎,把收來的存款貸出去和放在銀行也沒有很大分別(因為利息同樣近乎零)。但因為要討好那些「政治正確」的企業,在政客指導下,大量貸款便到了那些雖生猶死的公司,國際投資者叫那些沒有盈利、僅靠零息貸款生存的公司做殭屍公司(ZombieCompany)。
這些公司規模龐大、員工眾多,是政客最可靠的票源,雖然從整間公司來看,事業不前、管理僵化,但公司內卻有部份資產或生意是有前途的,有很多員工也是具有積極性的,但奈何在殭屍公司的制度下卻一籌莫展,結果是日本天文數字的資金被政府的選票工程和殭屍公司吃掉。另一方面,那些肯進取、有遠見的中小型企業,卻因無法獲得足夠資金而停滯不前,這是10年來日本經濟飽受衰退和通縮之苦的主因。
現在日本政府要做的是如何把通縮的惡性循環打破,這要分短期和長期的做法。
短期要做的是改變通縮預期,最近日本政府宣布由中央銀行出手買回部份銀行手上數目龐大的股票,把流動資金直接注入銀行。央行的資金來源應是由擴大鈔票供應支付,這是有意走向通脹的路徑。另一個是政府提議的減稅方案,總數近乎2萬億日圓,也是通過印鈔支付,而減稅定會增加國民消費,絕對有利經濟增長,打破通縮。
比較長期的做法是協助銀行體系改善財政狀況、增加資本,再用軟硬兼施方法令銀行停止再貸款予殭屍公司,甚至通過強迫清盤和改組,把其中有用的資產和員工釋放出來。
日本是現代飽受通縮之苦最長的國家,以往10年,雖然各屆政府都曾經誓言打破通縮、挽救經濟,但全都是只講不做,今次在任政府老調重提,成效如何,拭目以待。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