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念《百年之孤寂》演變20年愈說愈白

進念《百年之孤寂》演變20年愈說愈白

好多人一提起進念的反應就是擰晒頭、搖晒手說怕怕,說他們的東西太深,「都唔知佢哋噏乜」。難道真的這些年來都如是嗎?進念的藝術總監榮念曾說:「其實我們經已愈說愈白了,是香港人太習慣傳統講古仔的敍事方式而已。」進念的駐團劇目《百年之孤寂》第九年即將上演,趁這個機會,讓熟悉不熟悉進念的人都來聽榮念曾一次說個明白。

記者:吳小明 攝影:周旭文

《百年之孤寂》係乜?
《百年之孤寂》演出系列是進念的駐團劇目,靈感來自南美作家比奧.加西亞.馬奎斯的同名諾貝爾得獎小說,在《百年之孤寂》的舞台上,參與者川流不息地,鍥而不捨地,從一而終,由左至右,在途中,在上路。在路途裏,「方向」和「行動」是命題,「指」和「望」是字彙,由此發展而成的舞台片段:墾荒、婚禮、遊藝、祭典、示威、喪禮、革命等相互穿插,編織成一段眾生旅程……

《百年之孤寂第九年:九》(2002)
演出日期:11月1及2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時間:8pm
票價:$180,$150,$120,$100
節目查詢:28938704

進念很難明?
Q:這個問題你一定回應過好多次:「進念的東西好深、好難明,好多時唔知你哋在台上做些甚麼」;諸如此類的評語你一定聽過不少,到今日《百年之孤寂》都做到第九年了,仍有需要作出回應嗎?
A:作為一個Artist,這個問題我坦白同你講,可以好乾脆說我們應該唔Care,因為創作並非為讓觀眾明白就算,而是透過創作過程,作為一種Dialect(方言)不斷挑戰及提升自己,這個過程其實是透過演出讓觀眾一齊參與的,不過香港人實在太習慣聽古仔,所以覺得進念難明;但我們的東西某程度上可以跟音樂作比較,一樣有結構、有起承轉合,一樣有訊息及感情,從參與到引發思考,這個經已是一個IntellectualExercise的開始。一開始就唔鍾意就不會落Effort,也只會使所有這些所謂文化參與淪為消費性的東西。不過話說回頭,其實這些年來我們想說的都經已愈說愈白,既然進念依然關心香港的話,跟香港人對話始終是我們落力去做的事情。

大變小變?
Q:由《百年之孤寂》第一年於1982開始到今剛好二十年,一個經歷了二十年光景的劇目,無論是表達的內容或者形式都應該有好大的變化吧?
A:話無變你都唔會信,好像舞台上的Props、這些年來VideoArt的發展、科技的應用都不會一樣;但是進念一直以來關心的東西,好像舞台是一個Platform,透過它讓台上台下一齊去探索一些大家都未知的事情、怎樣透過一次舞台的演出去理解問題、如何理解台上台下互動的關係、以至打破某一程度上Leadership及Follower的關係等等,依然是進念這些年來一直關心的事情。

香港好嘈
Q:又返回二十年這個問題,這些年來做了這麼多東西,對香港整體有甚麼看法?
A:香港文化好Frustrated,大家都嘈、嘈這嘈那,但我們要學懂有效地去嘈,有建設性一點,要講香港整體的意識形態從來無變過都可以,一樣的急功近利、政府短視、工商界只會拿取社會大眾的利益等等,可以講個沒完沒了……但要進步、要改變就要溝通同對話,分享經驗;好像今次我們請來四川成都18個在劇團裏的小朋友一起參與演出,對所有參與這次演出的成員經已是一種新體驗,兩地的價值觀念差異這麼大,我們透過跟這班小朋友的眼睛,看到的自己、讓我們深思的已夠多了。《百年之孤寂》好比一個抽象的Platform,演出者之間首先有對話、建立了解,再在這個基礎上跟觀眾Share,我們將每一次這樣的體驗擺上舞台,每一次的參與者都不同,也就是將每一次不同的經驗跟台下分享,而不僅僅滿足於結局性的顯示。

■18個來自成都的小朋友,將會參與今次進念《百年之孤寂》第九年的演出,這亦是進念首次有小朋友參與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