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岸碼頭工潮爆發多天,勞資雙方仍未能就新合約達成任何共識,引致港口運作停頓,每日收益及工資損失高達10億美元,更嚴重的是,時間拖得愈長,所引發的後遺症及經濟損失將難以估計,聯邦政府若不盡快介入,恐怕事件難望在短期內解決。
這次勞資新合約談判陷入僵局的原因,並不是錢銀或工資問題談不攏,而是涉及控制權和就業問題。
代表西岸全部港口航運業僱主的「太平洋海運協會」(PMA)一直以來都想將港口機械化、現代化起來,眼見全球經濟發展迅速,貿易往來頻繁,稍為有點遠見的生意人都會想盡辦法改革,處理貨物裝卸省到的時間,便是等於多點收益,以有限的碼頭泊位計算,根本是條「死數」。
然而PMA的如意算盤,卻屢遭勢力龐大的勞方代表國際長堤及倉儲工會(ILWU)反對,並以怠工作為威脅。早於90年初,PMA因欲引入電腦自動操作器械及易於辨別貨品和分類的系統編碼(barcodes),曾與勞方發生過衝突,雙方鬧得很不愉快,PMA最終讓步是礙於當時正值經濟衰退期間,不想工潮鬧大造成更大損失,但問題依然存在,雖延遲也始終要解決。
這次碼頭罷工風波只是90年代初的延續篇,何時解決、怎樣解決,當然值得關注。但是問題的癥結若不能徹底解決,將來的危機更大。美國西岸貨運碼頭運作給人們的印象是低效率、高收費,不夠現代化,如何應付和配合迅速崛起的物流業發展,新科技提升營運效率乃必然之趨勢,長痛不如短痛,PMA補多多「水」都要達致目的!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