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首有意無意間說了希望稍為托高樓價,搞得滿城風雨。筆者作為業主,當然希望樓價上升,但明白這只是良好願望。故此過去寫文章分析樓市,從沒有建議政府推出措施「托市」,所有建議都是希望搞活二手樓市,令市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見八月二十七日的文章)。
九七回歸前後,樓價大幅飆升,特首根據行政會議成員的意見,推出八萬五政策,本屬無可厚非。當時行政會議成員包括房委會主席、房協主席、大地產商和測量界的代表,以及政府高官,理應能夠向特首提供全面和照顧各階層利益的意見。現在這些人卻置身事外,把責任全部推給特首。
根據房屋局的資料,八萬五的數字,是假設每年人口增長百分之一點六,即約十萬人,所推算出來的。但回歸以來,本地人口增長持續放緩,每年平均增長不足六萬,去年更跌至四萬八。五年來,人口增長只有二十多萬人,又如何填滿近四十萬新建的房屋?
從數字上看,九七年香港的住戶數目大致上已和當時的樓宇數量取得平衡。樓價飆升的原因,主要是炒家手上持有不少空置單位。故此當時不少人建議政府透過增加土地儲備的訊息,令大地產商和炒家知道土地供應將會源源不絕,迫令炒家離開市場,將手上單位售給真正使用者。
只可惜,政府不但增加土地供應,還制訂八萬五的建屋指標,導致公營和私營發展商大量建屋,囤積的單位數以十萬計。隨着經濟衰退,人口增長放緩,每年房屋需求大減,結果是樓市嚴重供過於求,樓價焉能不大幅下挫?
政府要搞活樓市,實應吸取過去五年被大地產商牽着鼻子走的教訓,要和他們劃清界線,樓市才有希望。九八年政府停止賣地九個月,二○○○年政府宣布減建和減售居屋,去年又宣布停止出售居屋十個月,為何這一切措施都只能發揮短暫作用呢?
政府停止賣地和出售居屋期間,大地產商卻繼續以低價補地價去增加土地建屋,之後便以低價促銷單位。最近又以環保為名多建住宅單位數以千計,令住宅樓宇的高度不斷增加,影響景觀和空氣流通。大地產商大量建屋,每年繼續賺取數以百億元計的售樓利潤。
政府要挽救樓市,便要推出政策打破上述惡性循環。過去十多年,大地產商憑低技術的地產發展,從市民身上賺取數以千億元計的利潤。政府若繼續對地產商呵護備至,只會助長他們的氣燄,令香港經濟更難轉型。
事實上,樓按和地產相關的本地銀行貸款,回歸後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從佔整體貸款的四成多,上升至接近六成。香港經濟對地產的倚賴,竟然有增無減!
過去一年,政府以勾地方式取代公開拍賣土地,減少出售居屋,收回公營機構的土地發展權等措施,已朝着正確方向發展。現在要做的,是要搞活二手樓市場,方便現有業主轉換居住環境,而不應再推那些沒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去幫大地產商清貨。
例如政府若調低二手樓宇買賣釐印費至股票交易水平,已可降低交易費用達樓價百分之三。倘若樓價繼續尋底,大部份單位跌穿一百萬元,到時政府的釐印費收入每宗買賣也不過一百元而已。
既然二手樓業主過去購買單位時已付出釐印費,現在再在市場出售,政府實應考慮給予寬減,藉此刺激二手樓成交,帶旺各行各業。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