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國慶一日假期,可以趁機反思,港股現時成交一潭死水,去年尾今年頭曾有民企及出口股兩股熱潮,但當時成交未算暢旺,對上一次較具氣勢的牛市,是去年初中資股在B股開放後的升浪,那次熱潮在北京申辦奧運成功時告終。事隔年餘,當日曾經憧憬的北水南調、香港公司發CDR等,完全未見進展,現時不但正式北水南調未見着落,以往非正式的北水供應也一併消失,牛市中的預期很少會落實,國家政策更難捉摸。
最新的概念是移船就磡,香港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國內上市,成功的例子已有上實(363),但估值沒有怎樣上升,上實規模較大,分拆子公司對提升價值幫助不大,可是規模較小的公司,分拆的希望甚微。內地券商經營環境之差與香港不遑多讓,企業融資部自然精挑細選大生意,市場根本容不下太多新股。
香港股市A股化失敗,長遠而言未必是壞事,而且香港資金進出自由,A股化基本上是無可能,不過香港業界一向認為,香港有中國作靠山,前景樂觀的看法,則有反省必要,國家可以為香港做的實在不多,靠自己努力吸引外來資金才是正途。
至於香港作為中資公司集資平台,則尚算稱職。近日雖有兩隻新貴哈啤(249)及比亞迪(1211),上市日子尚短,未算經過考驗,回看中資股多年表現,招股後全程交足功課的,只有中海油(883),至於電力股公路股近年成為避風塘也不俗。
相反負面例子更多,例如聯想(992)這些股份的暴跌,只是跟隨市場泡沫爆破,但出現了歐亞(932)這種例子後,國內公司估值要打折扣,不宜盲目以為宏觀經濟可推動股份,中資公司久不久有一兩隻突圍成為萬千寵愛,但突圍後打回原形的例子極多,歷史不斷重複這教訓。
黃國英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