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債券市場近期泛起一陣小漣漪。消息傳來,企業債券到期無以償還金額,截至上周為止高達1400億美元,數字已超過去年全年錄得的1350億美元。因投資者態度極為審慎關係,導致有意在短期內發債之企業須紛紛另謀融資渠道。
經濟環境轉差、會計醜聞、公司股價持續下滑,以及國際信貸評級機構不斷將公司評級下調,是令到投資者對商債興趣大減的主因。儘管企業債券利息較高,可是人們明白「利大本無歸」之道理,投資者寧願將資金投向息率較低、感覺更「穩陣」的聯邦國庫債券,形成第3季商債總發行金額比去年同期下降17.5%,僅有2250億美元。
然而「賴債」金額雖巨,亦只不過佔總發行量的10%而已,相比90至91年衰退期間錄得的12%和1933年的16%還低,震盪難免,但未至於出現危機。
不過令投資者信心盡失的不是將資金放在高風險的「垃圾級別」(junkgrade)債券,而是一些被評為「投資級別」(investmentgrade)的大集團,如安然(Enron)、瑞士航空(SwissAir)、WorldCom等突然在短時間內相繼出現倒閉或申請破產保護,其所發行之債券或將變成廢紙,打擊不可算不大。
根據著名信貸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Poor’s)表示,近期由投資級別調低至「非投資級別」(non-investmentgrade)之企業債券有英國航空、希爾頓酒店集團、東芝等,還有其他環節如TMT、金融、航空等,不排除有部份企業債券有可能再被調低,前景實令人憂慮。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