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和中英兩國就香港回歸達致協議以來,「中國因素」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一項日益重要的外部因素。在香港本地或者外部觀察香港經濟的人士或機構,無論他們持何種立場和視角,都同意這一基本判斷,近一年來,情形悄悄開始發生變化,對此,還很少人士或機構予以分析和揭示。
其實,在情形發生實質變化之前,象徵性變化就已悄然出現。自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開始,無論中國官方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將港英時代香港方面習慣稱謂「中國大陸」改為「中國內地」。新習慣逐漸形成。如今,在香港,除了少數傳媒或人士仍然堅稱「中國大陸」外,大多數民間機構在其書面文件中都用了「中國內地」的稱謂,有的更簡稱「內地」。
實質的變化隨之而來。一年前,當香港經濟陷入回歸以來短短四年間第二度衰退時,特區政府的主要財經官員和商界翹楚開始呼籲香港人的視野應超越深港邊界,香港的商界和草根階層的代表人物更公開要求中央政府允許深港口岸實施二十四小時通關。
一年來,經由新成立的「內地和香港大型基礎設施協作會議」機制,開始推行香港與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機場、港口等大型基建設施之間的合作和協調。不久前,在「粵港台經濟合作論壇」首次會議上,香港財政司長首次明確提出包括香港在內的珠江三角洲概念。
緊接着,「內地和香港大型基礎設施協作會議」於上海舉行的最近一次會議商定,除了「跨界保稅物流快線」外,還將推行「內陸貨物村」。「跨界保稅物流快線」尚實施兩地兩檢,而「內陸貨物村」將推行一地一檢,意味着香港與內地的海關之間的合作將趨向一體化,內地與香港的邊界至少在貨物進出這一層面將開始淡化。
這一切出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香港欲擺脫經濟轉型的困境,在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愈益深入的背景下更上層樓,重返長期繁榮穩定的軌道,務必大力拓展與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其他城鎮的經濟聯繫並發展經濟一體化。否則,香港將可能因珠江三角洲經濟崛起而被「邊緣化」,將可能因外資和港資大量流入中國內地而被「空洞化」。
隨着香港經濟日益與珠江三角洲經濟相互融合,還能簡單地視「中國因素」為香港經濟的「外部因素」嗎?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