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生活壓力大就人所共知,不過除了學生、在職人士等壓力大之外,其實在我們身邊的長者亦要面對來自家庭、環境或者經濟等壓力。根據香港死因裁判庭的資料顯示,2001年長者自殺的數字高達270宗,佔總自殺人口的27%,情況令人關注長者的壓力問題。一於趁着今日是「國際長者日」,就同大家睇睇長者壓力七大來源!
記者:劉耀祥 攝影:黃子偉、周旭文
Model:Helen、Carrie
鳴謝: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臨床心理學家李皓雲
對於長者而言,子女已經長大,甚至已經成家立室,日常生活就倚靠共同生活多年的伴侶,所以伴侶離世,是長者最大普遍壓力來源,亦是個難以接受的事實。若配偶是突然逝世,在世的長者所承受的壓力比起面對患病多年才逝世的配偶的人較大。
如果家中有長期病患者,例如癌症、老人癡呆症等,要照顧之餘更要定時帶病患者覆診,如果自己本身的身體狀況不是太好的話,在照顧病患者上的壓力就愈加沉重吃力。如果長期病患者是伴侶的話,就更要隨時接受伴侶離世的事實,另外,有些長者需要照顧孫兒的日常生活,照顧他人的責任也可造成壓力。
退休對任何人來說是人生另一個重要階段。退休後,從以往家庭中的重要經濟及領導角色中淡出,可能令長者感到自己在家庭中欠缺重要性,凡事都要倚賴子女,增加自己的精神壓力。
工作多年之後有可能出現工作上的後遺症,加上年紀愈大,身體各樣機能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失去部份活動能力,長者承受痛苦之餘,亦認為因自己的健康狀況會影響或連累家人,而產生自責思想。
強積金是近年才出現在香港的產物,所以長者絕大部份都沒有強積金來照顧他們晚年的生活,經濟上除了靠自己的積蓄外,可能都不太充裕,要倚靠子女的供養,產生精神壓力,如果長者患病的話,會有更大開支,所承受的經濟壓力就會更大。
子女的情況亦令長者因為擔心而出現憂慮,例如子女失業,長者可能會將自己當作是子女的負累;子女遷出,長者認為子女對自己已經不再關心;子女的婚姻,令長者憂慮傳宗接代或孫兒生活的問題,甚至子女的經濟問題亦會令長者擔心。
以往未退休時,工作的地方便是長者主要的社交圈子及場所,不過一旦退休之後,其社交圈子便可能會有所改變,需要從頭認識新朋友。亦會有部份長者由舊屋邨搬往新屋邨,重新熟悉環境及鄰居,建立新的社交圈子,因而令長者需要一定的心理適應。
當長者因壓力而出現情緒問題的時侯,應該鼓勵長者向專業人士求助,例如醫生、臨床心理學家、社工等。據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臨床心理學家李皓雲指出,除了向專業人士求助之外,平時家人亦可以多了解長者,以紓緩長者的壓力。
1.用心聆聽──由心開始,了解長者,用心去聆聽長者的感受,並且細心了解長者的需要。
2.減少批評──與長者說話時應持有耐性,減少批評性的說話,平心靜氣引導長者多表達自己的感受。
3.慰問及探訪──對已搬出的成年子女來說,探訪長者有助長者紓緩壓力,表示關心。若時間不許可,一個簡單的電話慰問亦已經可以令長者十分滿足。
據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於1998年的研究顯示,接近七成長者自殺前都會告知家人或朋友有自殺的念頭,這反應這些長者其實很想尋求協助。其實只要我們平常加多一點細心、多一分注意,以及了解長者自殺前的徵兆,往往可以阻止悲劇的發生。
1.用言語表達厭世念頭
2.情緒低落
3.胃口下降
4.性格突變
5.不尋常地找醫生
6.孤立自己,拒絕援助
7.自行預備身後事
8.不尋常地預立遺囑
9.預備自殺用品
10.留下遺言
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熱線 21218080
生命熱線 23820000
撒瑪利亞會 28960000
社會福利署 23432255
香港明愛 27087700
聖雅各福群會 28354319
醫院管理局 24667350
香港心理衞生會 27720047
香港復康會長期病復康一線通 279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