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該回去上小學 - 鍾偉民

都該回去上小學 - 鍾偉民

不是文字學家,對不常用字的字音字義,總不怎麼講究,翻翻字典,能記住就記住,記不住就算。
然而,小學時學過的常用字,在電台電視聽到達官貴人和「傳媒工作者」天天說,說得跟小學老師教的完全兩樣,我就開始疑惑:是這幫人沒上過小學,還是我的記憶出了大問題。
前陣子,傳媒人大談甚麼「傳媒操守」,這「操守」,都讀成「粗手」;乍聽,覺得好奇怪,怎麼操人只操手,其他地方不也操上一操,過癮一下?操守的「操」,我小時候,老師讀成「醋」,解作行為、品行;例如:節操、操行,都讀「醋」。
以前,「開玩笑」和「小玩意」,讀成「開頑笑」、「小頑意」;如今,甚麼都換換聲,換笑,就換笑好了,你給我一個淫笑,我換給你一個冷笑。

忠告,小學時如果不讀成「忠谷」,老師會罵;今天,人人都說「忠告」,忠的告,奸的也告,告到人人自危。
星宿,該讀成「星秀」,但唱歌的,唱成「星縮」;演戲的,也把金庸創作的「星秀」老怪,讀成「星縮」老怪,縮來縮去,實在好怪。
造詣,你可能不相信,竟有人讀成「做紙」。
我們都知道「仔細研究」的「仔細」,該讀成「紙細」;但梁錦松在電視上告訴我們,問題,他會「仔細」研究,他讀的「仔」,是「仔細老婆嫩」的「仔」;仔細研究,是他的仔還細,要等長大了才研究;他可能一開始就上大學,沒經過小學和中學階段,怪不得他。
最近,傳媒人又把一個「越」字的音和義取消了,我們過去都說「越來越」甚麼,如今連新聞報告,都說「愉來愉」甚麼了。究竟是怎麼回事了,是我記心不好,還是那些人,都該重新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