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只用43%<br>應用研究基金謀出路

四年只用43%
應用研究基金謀出路

【本報訊】科網股泡沫爆破,投資者縮減對科研機構的投資,各企業正努力掙扎求存,政府為推動本地高新科技發展而設的應用研究基金,8月中創新科技署轄下的應用研究局公布,繼滙豐直接投資管理後,啟峰資金管理公司亦退出託管應用研究基金,令人懷疑該基金的成效。

事實上,93年成立的應用研究基金資本額達7.5億元,自98年11月委託4家創投基金管理,至今已近4年,實際投資金額只佔基金規模的43%。基金界人士分析,使用率低是因為本港缺乏具成本效益的科研投資機會,倒不如專注發展本港佔優勢的區域知識產權和專利中心。亦有商界建議更改基金用途,資助工商界購買資訊科技產品更實際。

港投資乏效益反應淡
均富會計師行電子科技高級經理龔耀輝認為,這反映專業風險資本家對本港科技業行情看淡;加上內地人才濟濟,又有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創業,風險基金無理由不專注內地發展。而啟峰執行合夥人謝汛旻雖未有直接評論終止管理基金的原因,但對上述分析亦表認同。
同屬創投基金的中國創新投資執行董事蕭恕明亦指出,香港的科研技術並非不好,只是成本效益遠不及內地吸引,本地1名科研教授的工資,相當於內地6、7人,競爭力因而削弱。他認為最理想發展科研的模式,是結合兩岸三地優勢──內地作前期研發,台灣進行生產,香港則負責市場推廣。香港亦可利用金融中心和完善法律制度的優勢,協助科研項目融資、註冊專利和保護知識產權。

資助企業IT化更實際
不過,香港政府資訊基建委員會委員區煒洪則另有見解。他指出基金的成立,是要促進本地創新科技公司的發展,只是近幾年經濟欠佳,企業大幅收縮資訊科技投資,在市場需求疲弱下,又如何能支持本地的科研發展呢?針對實際市場環境,他建議更改基金用途,加插資助企業購買資訊科技產品,刺激需求,科研活動自然會被帶動起來。
對於基金申請反應冷淡,應用研究局回應指,一直採取審慎及負責任態度處理基金投資項目,亦沒有為投資速度定下時間表。近4年基金已投資19個項目,提供3.26億元資助;本年至今則批出1次新投資,及1次跟進投資。截至今年3月底,投資項目估值約為投資成本的63%,主要由於整體科技行業投資氣氛欠佳,及部份獲投資公司面臨財政困難所作出的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