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重視「落地生根」的觀念,但如果是病毒要落地生根的話,就敬謝不敏了。今天為止,共有12宗本土感染個案,人人聞蚊色變,誓滅之而後快。但感染個案不斷上升,登革熱症似乎大有落地生根之虞。此病毒是類流感病毒,在東南亞地區曾爆發登革熱疫潮,究竟登革熱症會否成為本港新種「風土病」呢?
記者:邵超
鳴謝:立法會醫療界代表勞永樂醫生?衞生署疾病預防及控制部首席醫生岑淑美醫生
香港會否變成登革熱流行區仍是未知數,但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報告,鄰近的東南亞各國包括中國、澳門、台灣、新加坡、泰國及馬來西亞等地,均屬流行登革熱症國家,香港被包圍其中,不可謂不危。立法會醫療界代表暨香港醫學會副會長勞永樂醫生表示,市民暫時毋須憂慮登革熱症成為風土病,因為現今被發現的個案,全部跟馬灣這單一地區有關,若不同地區發現一宗或以上個案,才可證實登革熱症已在本土落地生根。
所謂知己知彼,香港雖大有條件不受登革熱症危害,但香港始終人口眾多,登革熱症不難變為風土病,認清這種病毒的真面目,提高警覺才是最佳自保方法。
登革熱症是由一種過濾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依登革熱病毒的抗原性可分為一、二、三、四型。登革熱症患者感染其中一型病毒,康復後對該病毒自動免疫,本來應該值得高興,惜四型病毒各自為政,若感染其他型病毒,可能較容易升級為出血性登革熱症,延醫或併發症情況嚴重者更會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20%。連環殺手之名當之無愧。
登革熱症俗稱「拆骨熱」,骨痛尤其厲害,其他病徵包括三至五日的高燒、嚴重頭痛、肌肉及關節痛、眼窩後疼痛、惡心、嘔吐及出紅疹,病情嚴重者會出現出血及休克,因多數病徵跟其他病症大同小異,如何自我檢查免杞人憂天?勞醫生謂主要根據流行醫學證據?因素,即:一、近日曾否到過馬灣?二、到馬灣期間,有否被蚊叮咬?三、近日有否外遊及旅遊期間曾否被蚊叮咬?
現代醫術,暫時無針對性的藥物(抗病毒或消滅的方法)治療登革熱症,亦因病毒分四型的特性,預防疫苗仍在研究階段,只能用紓緩方法,即頭痛醫頭,肚痛醫肚。較嚴重的出血登革熱症則可以輸液、輸血等方法輔助。一般只要不是延誤診治或嚴重併發症,很少有人死亡。
登革熱症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天時指氣溫持續炎熱或有水災的地區,地利指人口密集的都市和病媒蚊散布的地區,人和則指有城市裏的人漠視公共衞生及人是最主要的病媒體,三劍合璧,令白紋伊紋迅速繁殖及傳播病毒。在這個大前提下,勞醫生認為香港有以下五個有利條件不讓登革熱症落地生根。
一、暫時沒有大規模同時染病個案,危險性不大。
二、香港人口密度雖高,但杜蚊成績較其他東南亞國家好。
三、馬灣較少人居住,而且感染者病發後立即治療及政府積極滅蚊,病毒擴散情況得到控制。
四、白紋伊蚊並非太有效率的病媒體,對人的選擇性不高,可以靠吸取其他動物鮮血填飽肚皮,而且另一種較多選擇人來吸血的病媒體埃及伊蚊不在香港生長。
五、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在秋、冬乾燥季節,可以暫緩或中斷病毒散播的速度。
據衞生署疾病預防及控制部首席醫生岑淑美醫生表示,每個登革熱症個案(包括外地及本地感染),將針對病人的住所、工作地點及活動地點,由食環署進行大規模滅蚊及監察工作,同時檢查病人家庭成員有否受感染。不過預防勝於治療,每年的六月為登革熱症的高峯期,除積水防蚊蟲滋生及自己做好防蚊保護,才是杜蚊患的最佳方法。
登革熱傳播的途徑可以經由帶有病毒的雌蚊叮咬人而傳給人,或未受感染的雌蚊叮咬已受感染的人則蚊可被人感染,然後再叮咬人而傳播病毒給未受感染的人。已受感染的雌蚊產卵便會產生大量已受感染的幼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