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意義:多了一日假期<br>中學生愛港多於愛國

國慶意義:多了一日假期
中學生愛港多於愛國

【本報訊】香港回歸五年多,但中學生對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認同感,並不強烈。一項調查顯示,多數中學生傾向認為自己是香港人,比率較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高。另外,六成受訪者表示強烈愛香港,反映中學生傾向愛香港多於愛中國。 記者:倪清江

學友社在本月初成功訪問四千三百多名中學生,發現學生普遍對中國有認識,例如七成人知道國家副主席是胡錦濤。但對內地的認同,不及對香港的認同。

多自認是香港人
明日便是十月一日國慶日,但對香港中學生而言,國慶的意義並不算大,只有五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有較強的感覺。約兩成二覺得國慶很有意義,近兩成則認為不甚有意義。學友社社會事務部副主任陳宇輝昨在調查發布會上指出,對部份學生而言,國慶的意義只是多了一日假期。
當被問及「我認為自己是香港人」時,以一分代表最贊同,六分代表最不贊同計算,平均評分為一點九五分,較「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二點三四分,低約零點四分,反映中學生較傾向認為自己是香港人。
受訪者亦傾向愛香港多於愛中國,六成受訪者表示強烈愛港;整體上,約三成表示很愛中國,但認為很愛中國的中一生,卻多達五成。

中一生民族感強
學友社分析,現時的中一生年紀很小時已接受國家及公民教育,因此國家觀念、民族認同較其他班級學生強烈。
不過教協會長張文光認為,中一生對中國的認識,往往出於感性和簡單的認同,隨着他們獲知中國的政治和歷史時,會加入價值及理性判斷,愛國心將打折扣。
嶺南大學政治與社會學系副教授李彭廣指出,香港是「難民社會」,不少港人當日是迫於內地政局逃難來港,社會上存在一股覺得中國不好的氣氛,「現時學生多關心內地嘅經濟,而非文化、政治認同,香港人仍有一定抗拒感。」但隨着中國加入世貿、更多港人北上尋找商機下,初中生對中國的認知已開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