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講股:本地投資文化逐漸改變

陸叔講股:本地投資文化逐漸改變

近日不論環球或本地股市,表現都反覆不定,投資者要作長線投資部署甚為困難,即使是捕捉短線買賣機會,都因股市波幅太大而增加買賣風險。事實上,自香港步入經濟調整期、美國企業會計醜聞,以及近日的仙股事件發生後,本地的投資文化開始出現變化,這個變化,不但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甚至對金融從業員都會帶來重大影響。
雖然不少投資者會選擇藍籌股作長線投資,但以過去本地的投資文化而言,大部份市場參與者都是喜歡短線炒賣,亦因如此,這種文化養活了一批證券從事員。大家試想想,若果絕大部份的投資者都是作長線投資,買了股票後便放進夾萬保存好幾年,市場便缺乏交投,證券商又如何生存呢?
不過,隨着近來發生一連串不利股市的事件後,投資文化亦逐漸改變過來,最低限度,參與短線炒賣的人士已大減,原因是一連串的斬倉活動已令他們元氣大傷。而且,在這種經濟及投資環境下,市場參與者已重新着眼企業管治及盈利,對於一些只具「概念」或「故事」的股份都望而卻步,亦因如此,股票炒不起,自然沒有投機者跟進,整體交投愈來愈縮,在這個循環下,經營者(尤其是小型證券商)自然叫苦連天,一直參與股市的短線炒賣資金亦苦無出路,整個行業自然受到打擊。我個人不大反對投機買賣,因為有這類的市場參與者,股市運作自然會更有效率,俗語有云:「水清是養不到魚的」,相信大家會明白這個道理吧!

炒股發達年代已過
從投資者角度而言,隨着細價股事件後,一朝炒股發達的心態亦隨之淡化,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將資金全部放進優質股中,原因是自美國會計醜聞後,一家所謂優質公司亦蕩然無存。因此,投資者開始意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亦明白到「不能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裏」,加上現時銀行利率低企,投資股票的風險又相對較高,因此吸引一批投資者轉投基金市場及一些有投資成份的保險產品上。
根據滙豐(005)及恒生(011)早前公布的業績中,上述非利息收入的產品市場增長迅速,而且投資者開始慢慢擺脫炒賣發達的心態,並接受長線投資回報的投資模式,因此,我相信在未來日子,不少投資者會更接受基金類型的產品。這種投資文化的改變,除了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定外,相信業界人士會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無可否認,人類一向不大喜歡接受改變,但事實上,本地投資文化改變已是不爭的事實,炒股發達的時代已過了,大家接受現實吧!
陳永陸